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经济形势不确定因素增多:欧洲已经比较深地陷入危机当中,难寻解决方案,美国经济效率很高,自我修复能力很强,而负债率太高,政府所能采取的措施有限,以往依靠欧洲和美国拉动的企业,在今年会遇到问题;在国内市场,制造业面临着市场增速放缓、增长停滞、产能过剩、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需要升级,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惠民政策的逐步退出等不确定因素增加。
当这些问题一起摆在企业面前时,企业家如何抉择?
2011年底,家电巨头美的集团进行了裁员行动。裁员仅仅是制造业企业面对不确定未来的一种艰难抉择,但并不是唯一。应对困境的方式,企业的选择各不相同,有的企业推迟了生产线的开工时间、有的将生产线从沿海地区转到成本更低的内陆、有的直接从传统制造业领域退出并转型、有的根据判断剥离了国外市场,转作内销……
据《德勤中国竞争力调查报告2011》数据显示,目前大部分东南亚国家的人力成本约为中国的50%.而且,中国工人的平均工资还处于上升通道之中,更加使得中国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领域竞争优势下降。
另一个数据是,2003年中国制造业产品的成本平均比美国要低22%,但到2008年底已收窄至只剩下5.5%,2008年之后更逐渐下降。其主要原因就是人民币大幅升值超过三成,以及工资和房价上涨导致成本持续上升。
目前欧洲、日本在中国投资的企业,都有将制造业订单转移到东南亚等地的趋势。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占领的仅是中低端市场,而高端市场仍是被美国、欧洲的制造业占领。中国制造业面临被前后夹击的巨大隐忧。
除劳动力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的飙升也是“中国制造”风光不再的一大主因。纵观2011年以来主要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煤炭涨幅为40%、棉纱涨幅为40%、木材涨幅为15%、纸浆涨幅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