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王丽丽是兰州某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她学的是新闻学专业。2013年3月甘肃农业大学举行的一场招聘会上,王丽丽签好了工作。王丽丽说,她找工作首先关注与自己专业对口的用人单位,了解用人单位的相关要求之后,觉得自己基本符合要求,就递上简历。
毕业前,王丽丽一直执着于找工作。她相对于周围的同学年长些,而家里的两个弟弟都到了结婚的年龄,父母身体一直不好,想到这些,她便会鼓足劲头,开始努力。她跑了三四场招聘会,只要听到周围的高校有招聘会,她就会尽量挤出时间去看看。
“虽然用人单位没有明文规定要男生还是女生,但显然更偏重要男生,说法是,新闻工作机动性很强,女生不方便。”参加了多场招聘会后,王丽丽如此总结,“用人单位在很多时候不会有具体的要求,主要是专业对口。但一旦涉及到要签工作,他们便会有很多理由等着应聘者,尤其是女生。”
王丽丽一直留意新疆那边的用人单位。“我有新疆情结。也不知道什么力量在吸引着自己,在高中的时候,从一本书上看到有关天山的一张图片,觉得那个地方很神圣,就偷偷剪下来,夹在书里,现在还时不时拿出来看看。”说话中,她从随身携带的书中拿出来那张剪下来的图片,看着那张图片,又开始回到自己的世界。“想去新疆,还有一些原因是,小时候妈妈在新疆那边打工,想自己去感受一下母亲生活过的地方。有些人就适合一些地方,虽然对那个地方一无所知,对我而言,觉得新疆适合自己。以后想在新疆租几亩地,自己种种菜,然后把家里人接到新疆,家里环境不好,山大沟深。而且有亲戚在新疆那边,去了也有人照应。”
“在那边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王丽丽幽幽地说出了隐藏在她内心的大胆想法。王丽丽的同学们找工作,眼睛只盯着薪水、福利,就业期望值过高,可理想与现实有很大差距。他们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有些片面追求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面对一些小企业,他们觉得发挥不出自己的“真材实料”,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现在工作是签订了,可心情焦虑,总觉得自己不够优秀,而用人单位却选择了自己。”面对工作,她流露出些许的不自信,这也许是毕业生的通病,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只是在学校时,读了几本书而已,对于工作,自己一无所知。
2 “一万名,风险小,投资少”
“一万名,风险小,投资少。”苏霞笑着说,“这听起来像理财产品的广告,但是这的确是我最现实的选择。”即将毕业的苏霞,来自于甘肃状元县会宁,她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找工作,就想好好复习考取“一万名”考试,“对我来说,考‘一万名’是比较好的选择,相对也保险一点。”在他们看来,“一万名”相对于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来说比较容易,没有那么大的竞争,与此同时未来获得一份稳定工作的可能性却比较大。
选拔1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包括到基层学校任教、乡镇卫生院工作、乡镇畜牧兽医站工作等等。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尤其是农村毕业生,更多地倾向于考取省“一万名”来解决工作的问题。
苏霞说,她毕业后想回到家乡,鉴于自身的条件,她觉得自己在大城市找份稳定的工作不容易,便选择了通过考“一万名”来得到一份自己眼中的稳定工作。苏霞说:“回到家乡没有什么不好,在那里成长,学习,熟悉那里的一切,就算闭着眼睛也能找到家在哪里,可在大城市就不一样。在我现在看来,呆在老家,相对大城市的工作单位比较悠闲,没有那么忙碌。考取这些岗位,相比较其他工作更稳定,而且家乡那边消费低,工资可以满足自己的消费。另外,和家乡人打交道,感觉很亲切,做工作也比较得心应手。”
苏霞不得不承认,她做出这样的选择受到了自己同学的影响。苏霞的同学中已经有考取“一万名”工作的,听他们描述,“工作很稳定,每天朝九晚五,只要不出错就不用担忧哪一天会丢掉工作,而且还有正常节假日。”这在他们这些来自农村孩子的眼中,已经是很不错的待遇了。
“因为是熟悉的人,同学可以提供详细的信息,他们会将自己真实的体会毫无保留地告诉自己,,诸如每天具体到要干什么,即使还未接触到这份工作,但已经真实地感受到了这份工作。”苏霞说,“她总觉得那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此刻她会更坚定自己去生源地考取‘一万名’。”
在面对充满诱惑的世界,苏霞也有过犹豫。“有时候,会不甘心,也想去外面闯闯,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这仅限于冲动、头脑发热时候的想法,自己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要是自己折腾,苦的是父母。”苏霞说她没有很大的抱负,她只想安稳地生活。
3 在家乡寻求发展
晓莹是地地道道的兰州姑娘,在兰州生活了23年的她连上大学都没有走出兰州。
2013年7月就毕业的晓莹一向开朗,学习成绩也不错,毕业后想出去闯一闯。但谈起就业,晓莹却是满腹牢骚。
“你是个女孩子,到外面去人生地不熟的,怎么吃穿,怎么住宿,遇到困难怎么办,我们离你又很远。”晓莹父母说。在晓莹看来,父母的话不无道理,但对自己的选择,她也有自己的打算,思虑良久后,晓莹试图劝服父母,听从自己的想法。但父母和亲友的一番话,将她从美好的理想中拉到残酷的现实里。
晓莹的表哥五年前大学毕业,由于这位表哥从大二开始就做兼职,自己供自己上学。所以在一次次的打工过程中,他觉得做生意可以赚大钱,将来就可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状况,所以毕业之后就直奔南方继续从事销售工作。晓莹的表哥和伙伴一起来到了广州,从小百货做起,试图走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
转眼五年时间过去了,晓莹的表哥才发现在学校做兼职和真正在商场上真刀实枪地拼完全是两码事。每天起早贪黑、辛辛苦苦,至今尚未成功。现在表哥已年届三十,仍然只身在广州闯荡。晓莹说自从进入大四之后,每次去姨妈家,姨妈都要问自己毕业后打算干什么,每次照例都会把表哥搬出来给自己当反面教材,临了还不忘强调“况且你还是一个姑娘”。
晓莹父母认为,发展还是在家乡好,外面的困难和艰辛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有亲切感,做事情比较容易、轻松。
“父母认为,在兰州发展,可以用他们的社会关系来支持我。”晓莹小声地说道。
与此同时,在学校忙活了一个多月的晓莹,也无意中知道很多学长学姐最后都回家乡发展的消息。看到学姐的选择,晓莹也想,自己一个瘦弱的女生,从未单独在外面生活过,将来的生活怎么过呢?最终,经过再三考虑,晓莹决定就在兰州发展,还方便将来照顾父母。
其实,像晓莹这样的学生很多,开始都想着自己年轻,有的是青春拼。但是,在毕业当头,才发现现实远比理想更重要,最终放弃现在还看不到的未来,选择留在自己家乡,依靠近缘优势求发展。
4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从最初参与公益项目,到后来逐渐自己带公益项目,大学四年,沈竹除了学习之外,主要的心思基本上都在公益事业上,几乎每周有几天都在公益组织办公室忙活。
现在,她和其他同学一样,准备毕业的事情,而最重要的就是就业。谈起就业去向,沈竹倒是显得比较淡定。
“我自己做公益这么久了,也渐渐地喜欢上了公益这条道路,我希望自己能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沈竹现在已经和服务的公益组织续约了,虽然包括他的父母在内,都反对她将自己未来的工作寄望于公益。沈竹说:“不得不承认公益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正式工作,在薪酬、福利以及前景上都没法比,但是我相信这是一份有前景的事业。”沈竹不愿意把公益看成是一份单纯的工作,她更愿意强调这是一份事业。
4月13日,招聘会,现场企业都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岗位,试用期工资达1800元-3000元,转正后不仅提高工资,还办理五险一金。记者注意到,与过去相比,“90后”们在就业时更注重自身的兴趣以及职位的发展提升空间,多数毕业生反而对薪水待遇要求并不高。
在一家公司招聘台前,兰州商学院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于晓正在填写求职表,他应聘仓管岗位。“学计算机专业应聘仓管?”听到记者的询问,于晓说,仓管岗位很重要,不仅是企业的总后方,还是联系企业内外的枢纽。“我对这个很感兴趣,这家企业发展空间也挺好。”
该企业人力资源部主管崔先生明显感觉到,企业平台、发展空间、文化氛围怎样等似乎更受到大学生的关注。而且“90后”大学生比前几年的学生更务实,愿意从基层起步,慢慢积累经验。
省人才交流中心市场部相关人士分析,“90后”大部分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下长大,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发展要求更高。企业如何用好他们,是一个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