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大中型钢企仅实现利润875.3亿元,利润率更低至2.42%现在是黎明前的黑暗期。但也正是这个阶段,给了企业考验自己能力和改变转型的机会”
作为工业的“粮食”,钢铁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反映实体经济走向的主要指标。然而,2月18日,记者从“第五届中国钢铁物流合作论坛”上了解到,2011年,中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仅实现利润875.3亿元,同比下滑4.51%,利润率更是低至2.42%。
面对迟迟未走的行业“冬天”,记者在论坛现场交流时获悉,一些钢铁企业一直在思索转型之路,寄希望“东方不亮,西方亮”——或将产业投资多元化,发展非钢产业;或欲打通上下游产业链,降低对上游外矿的依赖,寻找中国的铁矿石合作伙伴,同时打通下游销售的层层瓶颈;或发展自己最拿手的产品,并朝兼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企业定位发展。
而这些举措也正如一位钢企负责人所言,“现在是黎明前的黑暗期。但也正是这个阶段,给了企业考验自己能力和改变转型的机会。”
钢铁业加快转型步伐势在必行
仍在“黑暗”中摸索前行
从2005 年3.5亿吨的粗钢产能翻倍到2011年近7亿吨的产能,中国钢铁行业花了6年时间。但伴随产能快速增长的却是中国钢铁行业一年不如一年的利润。2009 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中钢协”)统计的钢企销售利润率为2.43%。2010年,中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全年平均销售利润率为2.91%,虽比 2009年高,但与工业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仍相差甚远。
2011 年,大中型钢铁企业2.42%的利润率更是让钢铁业界感叹“还处在黑暗阶段”。一个直观的体现是,三大钢铁央企之一的鞍钢就公布了高达21.5亿元的亏损预期报告。武钢营销管理部部长黄志明提供的数据是,2180亿元的销售额、36亿元的利润和1.8%的利润率;河北钢铁集团有关人士给出的数据是,4400万吨的销售量、2500亿元的销售额和43亿元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