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是由中国钢铁生产和钢材流通现状所决定的。鉴于中国的国情,中国钢铁产业呈现的布局相对分散、数量众多、集中度低等矛盾,是有其特定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成因的;中国的钢材贸易流通体制也是基于中国地大域广、需求庞杂、分散多层的特征,致使贸易企业数量庞大。
这就决定了各自利益的不同,难以根据市场变化而真正形成“步调一致”的产量调控举措,甚至出现“谁先减产谁倒霉”、“谁先听话谁吃亏”的现象。即使在减产的情况下,“船小好调头”的众多中小企业,在市场稍有利润空隙的时候,旋即会迅速复产,其“补市”的速度远远快于因产量下降可能会对钢价产生的调节作用,再加之贸易商的巨大“吞吐”能量,这就又难以真正获得指望钢铁产量的一时增或减来达到调节库存或钢价的效果。
……原因还有,不再展开。
因此,现今中国,由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历史阶段下的钢铁生产及钢材贸易特点,仅仅出现在旬报、月报中的产量波动,甚至哪怕是千万吨的产量变化,皆不足以对现今中国钢市价格产生根本性影响之作用。可以说,现阶段下的中国钢市,对钢产量变化所可能产生的调节价格之效应表现的极其滞纳,而对于宏观政策下的后市“心态预期”效应却远超过产量变化效应……
这即是现今中国钢市独有的阶段性国情特征。
现今,中国钢市特有的运行现实表明,对于真正买卖钢材的贸易商来说,“观大势”要比“看旬报”更实惠,也更实用。相信我们在仔细回味这些年来中国钢市的所经所历之后,会有自己的切肤感受。
要想真正全面深入研读现今的中国钢市,不必仅死盯着当今无实质性调节钢价作用的产量波动,否则仍难以完全避免偏离钢市现实的呆板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