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来,钢铁行业陷入“全行业亏损”。之所以会出现这个情况,行业内部和社会各界有着种种看法。笔者认为,造成此种现象,固然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也存在着行业结构和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的因素。
本轮钢企亏损有两个特点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钢铁行业陷入了利润低谷。2009年~2011年,大中型钢铁企业平均销售收入利润率由危机前2003年~2007年的7%左右降低到3%左右。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在国民经济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钢铁企业的盈利能力大幅下降。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5.3%,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同比下降37.3%,而大中型钢铁企业在“吃掉”自有矿山至少上百亿利润后仅实现利润15.8亿元,同比下降98.2%,销售利润率仅为0.04%。
笔者认为,由于钢铁行业实行以“先进先出”为基础的核算方法,在原料和钢材整体上单边下滑的市场环境下,本期实现的销售收入须消化前期高成本存货,是账面表现为亏损的直接原因。数据表明,大中型钢铁企业存货近6000亿元,平均存货周转率约为2.5个月。2012年末与年初相比,铁矿石、焦煤、废钢等要素价格平均下降15%左右,钢材价格下降12%左右。综合来看,企业单位存货成本平均下降约13%,折成金额约为800亿元左右。这就是说,2012年大中型钢铁企业的财务成果没有表现为利润,而是表现在单位存货成本下降之中。换言之,如果在此期间钢材和原料价格基本平稳,则大中型钢铁企业可实现利润约800亿元,销售收入利润率约为2.7%。这与2009年~2011年大中型钢铁企业平均盈利水平基本相当,但仍明显低于全国工业平均6%左右的利润率。
当前,钢铁行业的亏损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大企业经济效益低于中小企业;二是板材经济效益低于长材。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数据,2012年前10个月,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实现利润1131亿元,同比下降48.3%。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757亿元,下降3.3%;钢铁冶炼及加工行业利润322亿元,下降73.7%。前10个月,大中型钢铁企业盈亏相抵累计亏损52.2亿元。据此推算,大中型钢铁企业以外的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约为1183亿元,同比只下降11.6%。可见,中小钢铁企业(无论是包括矿山的还是只算冶炼压延的),经济效益均明显好于大中型钢铁企业。钢铁行业亏损大户主要集中于特大型和以板材为主的钢铁企业。从产品既有板材又有长材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可以看出,板材的销售毛利率普遍低于长材。
内部原因导致行业亏损
对于钢铁企业亏损或利润大幅下降的原因,业内和媒体主要归结为原料涨价(以及利率、人工费等成本要素提高)、市场需求萎缩、产能过剩三个方面。钢铁行业作为周期性行业,因存在产能过剩、集中度低、同质化竞争,再加上国民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下滑,其利润率阶段性地低于社会平均利润并不奇怪。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发达国家也有不少优秀的钢铁企业利润下滑或陷入亏损。但把行业利润低完全归因于外部原因,还难以解释下列现象:第一,2009年在国家政策的刺激下,钢的表观消费增幅高达25.6%,一年增加钢消费1.16亿吨,但当年大中型钢铁企业效益并未提高,平均销售利润率只有2.4%。第二,2012年国内钢消费并未萎缩,据统计,2012年我国钢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了1.8%,只不过增幅放缓。第三,铁矿石、焦煤、焦炭等要素价格从2011年上半年的高位大幅度降低,但钢铁行业盈利状况并没有因此好转。第四,民营钢铁以生产经营长材为主,其产能确实存在盲目扩张势头,但长材市场供求矛盾反而小于板材,这主要是长材市场自发调节机制发挥较好所致,不能把大型企业板材亏损归罪于长材企业。第五,在同样的市场条件下,仍有一些国有企业和以生产板材为主的企业并未出现亏损。
笔者认为,中国钢铁业高度分散,产能过剩与同质化竞争并存,构成了行业利润低的基础条件;而钢铁行业市场调节机制失灵(主要表现在板材市场),再加上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造成行业平均利润率低的机制性原因。此外,内部机制和管理不完善也是造成企业利润低下的原因之一。
我国钢铁行业企业众多,有炼钢能力的企业就有500家左右。一些集团公司在组织上进行了整合,但业务并未整合,有的子公司之间存在同类产品的竞争关系。因此,我国钢铁行业是一个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在这种市场结构中,钢铁企业之间在经营环境、产品质量、管理水平乃至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将钢铁企业按利润率由高到低排成一个“队列”时。在队列中所有企业的行为机制正常时,当市场发生变化,排在队尾的企业作为边际生产者,一旦发生亏损就减产或停产,则市场供求关系将较快回归正常状态,整个行业不至于陷入亏损。这也正是近几年来其他行业和钢铁行业中长材市场发生的情况。但在板材市场,这种市场反应比较“迟钝”,企业对于一些已经没有销售毛利甚至没有边际贡献的产品,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够及时地进行调整,再加上钢铁产品具有需求缺乏弹性(需求量不随价格变动同比例变动)和价格富有弹性(供给不足价格暴涨,供给过剩价格暴跌)的特性,在产能过剩、需求放缓的市场环境下,势必进入“越亏越干,越干越亏”的怪圈。
这样一来,一方面,亏损企业亏损额拉低了行业利润平均数;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向市场倾销亏本钢材又拉低了钢材价格(经常出现热轧板卷价格低于螺纹钢筋的情况)。双重作用的结果,使得钢铁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大大低于合理水平。这种情况在上个世纪末钢产量只有1亿多吨时就曾经发生过,当时大中型钢铁企业连续3年利润基本为零。
板材领域的“边际生产者”对市场环境反应迟钝的原因,既有经济技术方面的,也有体制机制和管理方面的。在一定限度内,亏损仍生产比停产的损失可能要小,从技术经济角度衡量,不停产是合理的。特别是在规模大、固定费用比例高的板材生产线,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一些企业产业链长,其部分工序(例如炼钢、轧钢)的亏损可以用其他工序(例如矿山)的盈利来弥补,从技术经济的角度看虽不合理,但为企业不停产提供了客观条件。
此外,在市场竞争中,部分中小企业在环保、产品质量、劳动者权益保障以及纳税等方面有欠账,导致竞争环境不公平。应该说,这些情况是客观存在的,是今后改革中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有关“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改革的精神,相信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第一,从需求方面看,未来国民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已成定局。
国际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国外钢铁产能的建设将抑制我国钢材产品的出口。出于能源、环境和资源方面的考虑,国家政策也不支持大量出口钢铁产品。因此,钢铁需求不可能恢复过去的高速增长态势。
第二,从供给方面看,即使采取果断措施遏制住钢铁产能扩张,如果不转变行业内部运行机制,目前已经形成的庞大产能仍将阻止钢铁行业盈利水平回升。何况我国钢铁企业众多,完全遏制住产能扩张也是不现实的。
第三,上世纪90年代,部分国有企业靠国家的“债转股”政策渡过了生存危机;这两年一些严重亏损的企业靠政府投资和财政补贴暂时渡过难关。从国家经济改革的方向看,这并非治本之策;从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看,长期负担亏损企业补贴将使地方财政力不从心。因此,亏损企业靠政府挽救的前景是不光明的。
总之,目前钢铁行业这种局面不能长期持续下去,未来势必有一轮大的“洗牌”,一部分没有竞争能力的企业将退出市场。未来十几年,我国钢铁需求仍会在高位运行,不可能像这几年的欧美市场那样,需求出现大幅度萎缩。因此,经过残酷的优胜劣汰,能够存活下来的势必是一些优秀的企业,钢铁行业的整体素质将大大提高,随着企业行为机制正常化,行业平均盈利水平也将回到正常状态。
为行业运行早日回归正常,钢铁行业一方面期望各级政府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进一步深化改革,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希望有关部门组织调查研究,对巨额亏损的钢铁企业开展横向对比分析,眼睛向内找出亏损原因,坚定不移地彻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其通过改善经营管理谋求生存。而那些扭亏无望的企业,应该及早考虑缩减产能,减小市场半径,部分亏损严重、竞争力缺失的企业则有必要考虑永久性地退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