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历史因素影响,我国钢铁行业的产业结构呈“二元化”特点:大型钢铁企业产品以板带材为主,中小型钢铁企业以长材为主。2012年粗钢集中度指标下降主要是因为大型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同比下降,而中小型钢铁企业(其中含非钢协会员企业)增产较多。这也暴露出大型钢企与中小型钢企轧材品种的产品结构在市场上的适应性存在差异。由于我国城镇化仍在继续发展,对建筑钢材仍有较大需求,这种态势今后还会延续相当长一个时期,预计集中度指标仍会继续呈下降趋势。因此,提高产业集中度不能靠限制中小企业发展,而是要更多地依靠大型企业化解过剩的“先进”产能,把重点放在产品结构的调整升级上。
大型企业应大力调整产品结构
长期以来,在产能过剩问题上,业界的注意力和关注点往往集中在中小型企业的落后产能上,但实际上,这一部分产能在过剩产能中所占比例较小。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更多地表现在先进产能过剩。如我国板材产能利用率已经从2004年的80%下降到2012年的59%,但仍有一批以现代化板带产品为主导的项目在建设中。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钢铁行业现在最大的风险不是中小企业的落后产能,而恰恰是大型企业高水平重复建设的先进产能。中国钢铁业如果出问题,就可能出在一些大型企业内。
笔者认为,大型钢铁企业要利用自身技术设备先进的优势,在本行业内提高竞争力,开拓、占领高端产品市场。如在造船用钢方面,目前国内大型钢铁企业还不能满足船舶业需求的全部钢种,只在普通船板上实现了自给自足,而超高强度船板、异型船板、超宽超长超薄船板还不能满足国内造船厂的要求。又如汽车板方面,2012年,我国进口的钢材中,汽车用冷轧板比例仍然很高。在汽车用冷轧产品领域,宝钢占了国内市场近一半的份额,鞍钢、武钢、马钢、本钢等企业总共约占20%,仍有30%的同类产品是由浦项、新日铁、JFE(日本钢铁工程控股工程公司)等生产的。因此,在高端钢材产品方面,我国钢铁工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大型钢铁企业化解板材产能过剩的主要对策在于努力拓宽国内外市场需求,着力点在于发挥先进产能的优势,生产出高端产品,夺取船板、汽车用板的技术制高点,这是当务之急。
通过化解产能过剩提高集中度
当前钢铁行业集中度低只是一个表面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产能过剩问题才是关键。
从企业层面看,目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就是经营恶化在实体层面上的映射,即之前负债扩张所形成的产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间的兼并重组缺乏动力。过去企业联合重组,有很多是地方政府用行政力量推动的结果,现在地方政府自身债台高筑,也没有这个能力搞“拉郎配”了;国家有关部门目前的政策重点是要求大型国企必须盈利,“去产能化”更为迫在眉睫。
从行业层面看,当前钢铁行业的特点是产能闲置成本(生产固定成本)要大于产成品的库存积压成本(生产可变成本),因此,任何市场价格短期阶段性回升的信号都会刺激企业开足设备马力,大幅提高产品产量,目的在超过盈亏平衡点,极力摆脱亏损困境。但这时过剩产能转化为过剩产品,库存积压就会对后期的产品价格造成下行压力,短暂的生产扩张也就骤然而止。
从宏观经济层面看,本轮经济周期从2001年开始,产能扩张一直持续到2011年,历时11年。由于产能收缩期与扩张期的时间大至相同,因此,钢铁工业还将面临漫长的“去产能化”时期。国外市场上,国际经济在深度调整,外需处于低迷状态,出口呈下滑趋势,想通过外需对国内去产能化,不利因素较多。国内市场上,最近,上海、浙江和江苏三省市决定未来将重点发展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意味着这三项产业将取代重化工业的主导地位;同时,也意味着重化工业的需求将逐渐回落,并逐渐萎缩,投资增速将持续回落。对这种趋势,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如上所述,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化解产能过剩,除了依靠市场作用外,也需要政府在相关方面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建立退出机制,将化解产能过剩与兼并重组结合起来,这一道路依然漫长,产业集中度的提升也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