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美丽、亲切,这是学员们眼中的赵彬。在赵彬眼中,跟学员们在一起讨论给予她更多“养分”。从农业转向金融,赵彬凭借的是对经济的热爱。在她看来:“专业学习最重要的是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所学所想与社会经济、世界金融融会贯通。”
事实上,学习农业的经历对赵彬的金融研究和日常教学帮助良多。她告诉记者:“在教授证券估值课程时,我常常以中国农业公司上市为例,将农业相关知识运用在上市公司的分析中,把农业、农业经济与金融学结合起来。”正是如此,学员们特别喜欢赵彬教授的课程。
除了课程生动有趣,赵彬在行为金融学、公司金融理论与实证研究领域的研究也颇具影响力。赵彬说:“中国正在进行一场艰难的金融改革,每一个人都会对这场改革产生影响,行为金融学就是要从中寻找规律。”
从众心理
2012年底,赵彬参与了题为《Trading for Status》的论文研究,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社会地位关注度越高的地区,小盘股交易量就越大。这篇论文主要针对1998年至2009年崛起的中国中产阶级展开调研,衡量基于收入水平、奢侈品品牌线上搜索和男女比例失调三项指标的不同区域社会地位关注度与其投资行为之间的潜在联系。
“2010年刚回国,有两个现象吸引我,一是中国奢侈品消费规模排名居首,二是中国股票市场交易频繁。”赵彬告诉记者,“我特意去奢侈品店观察价格标签,并与在美国销售的同款产品进行比价,发现中国奢侈品的高价格并不全是关税的原因。更有意思的是,有显著LOGO的产品价差会更大,一些意大利品牌没有明显LOGO,价格和美国一样甚至打折时更便宜。”
在赵彬看来:“中国金融市场交易和美国很不一样,美国投资者基本上都会持股一年,中国的换手率是美国的5倍,也就是说,中国投资者大概每2个月换一次股票,大部分人只买1至2只股票,与金融理论中的分散风险理念很不一样。”
奢侈品市场的繁荣说明中国人开始关注自己的社会地位,与此同时,中国人又喜欢频繁买卖股票,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这类研究正是赵彬的专长。她分析说,“在对不同地区人均GDP和交易水平进行对比后,我们发现,比较富裕的省份股票交易量会比较高,社会地位越高,购买小盘股的数量越大。”
赵彬认为:“这种现象在美国也发生过,是富人之间的攀比心理。在美国互联网泡沫时期,很多小公司上市之后突然暴富,这时,有一群人专门去买这些公司的股票。中国目前的情况与美国有些类似,在北京、上海等比较富裕、特别关注奢侈品牌的地方,投资者会出于从众心理和跟风心理去追炒小盘股。”
探索人心
“我希望自己的研究能起到连接中国和世界金融市场的桥梁作用。”在展望未来的研究规划和目标时,赵彬神情坚定。她说,“中国的金融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初迅速发展,与国外金融市场并不完全一样,其中有不少新事物能与国外进行联系和比较。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发现中国金融市场的特长并寻找与世界接轨的途径。”
在教学和研究之外,赵彬热衷于探索人的心灵。她认为:“每个人的行为方式各有不同,通过人与人的接触能够加深对不同行业和市场的理解。”赵彬的这个特殊“爱好”,让她与SAIF学员打成一片,她曾经与金融硕士志愿者一起前往上海宝贝之家开展志愿者服务。
“和学生互动交流非常重要,能从中获得"养分",希望将来可以加强与学员之间的沟通。”赵彬对于学员们也寄予厚望,她说,书本上的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学习在生活、工作中如何处理问题,以及获得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