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在2012年南宁春季大中专毕业生双选会现场,记者发现了两对“父子兵”,父亲为什么跟着儿子参加招聘会呢?父子的就业观有哪些不同呢?记者就此展开采访。
26岁的小覃从上海理工大学毕业一年了,毕业当年曾有机会保送研究生,但是他想先工作,没有和家人商量就放弃了保送机会,回广西找工作。“如果当时他跟我们商量一下,现在研究生都读两年了。”如今,小覃的父亲还感觉有些遗憾。
毕业后回到广西的小覃找工作还算顺利,当时有多家企业都想录用他,他选择了一家工程公司。工作之后他才发现这是一家改制企业,“我觉得没有什么发展空间,做了大半年就辞职了。”小覃说。
辞职之后,小覃想到未来的发展,又决定考研,现在考研成绩还没出来,父亲建议他不管如何应当先找份工作,他又再次拿起简历参加了这次招聘会。小覃和父亲穿梭在求职的人群中,小覃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单位,父亲一路尾随。父子俩在就业观上有些差距,小覃的父亲是公务员,所以希望儿子也能找一份类似公务员一样稳定的工作。小覃的父亲还认为,如果现在是他找工作,任何一份工作他都能做下去,“我们这一代人比较能吃苦耐劳,能坚持下来。”对于儿子毕业一年多了,还在工作、考研、找工作之间兜兜转转,小覃的父亲说:“小覃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对自身定位不准,目标不明确。他理想比较高,但是现实和理想是不一样的。”
小覃却有自己的想法,未来他想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自由发展,“找工作我主要还是看发展前景,会考虑这个岗位能给我带来哪些提升,个人上升的空间等等,稳定和工资待遇还是其次的。”小覃说。
同样带着父亲来找工还有80后小唐。2011年在南宁一所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他一直在找工作。学工程测量的他对计算机行业感兴趣,招聘会上他却咨询了一家酒店。“我已经陪他看过两场招聘会了,都是来看看。”他父亲说:“现在工作机会是很多的,关键是他自己都没搞清楚他想做什么,要找到适合的就比较难了。”
专家点评:
父亲陪同儿子参加“双选会”,国家职业指导师罗晓表示,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但他并不支持。他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们对社会了解不充分,家长作为过来人能给他们提出建议,帮助他们在择业和就业时做出理性的分析,“但绝不是越俎代庖地干涉他们的选择”,罗晓说,大学生的就业过程本身就是自我成长的必经环节,也是大学生逐步认识社会的过程;要想让即将毕业的学生成长为合格的职场人,那就必须让他们学会自己做决定;家长不要一味地让子女为自己“圆梦”,逼他们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要把最终的决定权还给他们。罗晓建议,如果没有特殊需要,家长还是不要出现在应聘场合。“招聘单位看见前来应聘的大学生还要父母跟着,心里会不会对应聘者的能力打个问号呢?”罗晓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