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2年起至今,李教授一直致力面向EMBA学生群体,传授及分享他经由二十多年管理生涯所提炼出的心得和智慧。跟随这一期的《财智生活》,让我们走近这位复旦大学EMBA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授,聆听他“人”是管理的核心的独到理念。
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
在被2013届复旦EMBA毕业生评为“优秀教师”之前,李瑞华教授于2004~2011年间多次被评为台湾EMBA名师,体现了他“做什么都要认认真真做到最好”的敬业乐业精神。他认为:EMBA教育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要能醍醐灌顶,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内容跟他们的管理实践是直接相关,而且能帮他们打通“任督二脉”,提高管理功力及经营绩效。所以他非常重视第一堂课如何破题。
据他在两岸教学的经验,李瑞华认为“大陆和台湾的学生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在他看来,两岸的学生还是比较习惯等老师端出“整体理念”后才开始交流和分享。不像欧美的学生,他们不需要、甚至不喜欢老师直接帮他整理出一套框架,他会自己去“拼图”,一边拼一边和老师及同学沟通想法。看起来比较凌乱、不系统,可是却更深入,更能消化内化。他笑称自己已经习惯第一天向学生们抛出概念、第二天则开始努力引导他们参与讨论及分享想法,到了第三天大家就会抢着发言—“总体来说,大陆的EMBA学生还是很愿意互动的,只是比较慢热。另外,他们比较爱面子,害怕不当的发言给老师或同学留下不好的印象。”
培养独立的、系统性思维
李教授说:“发达的互联网及信息科技,使知识的获取非常方便。老师的角色不再以传递知识为主,更重要的是帮学生建立独立的、系统性的思维模式,帮他们把知识提炼为智慧。”
李教授的课开篇就问“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普遍说法好不好?然后引导学生思辨,到底我们要管理的是“人力”还是“人才”?把人当成“资源”来管理对不对?当成“资本”好不好?最后引出“有形”及“无形”资产的概念。然后他又继续展开另一个角度的思考,指出“不对的人”不是“资产”而是“负资产”,还有可能是“有毒资产”。并进一步引导出人是有形的载体, 真正的资产是其所乘载的、符合企业需求的“ABC”(A=Attitude心态,B=Behavior行为,C=Capability能力)。这样的讨论在课程的第一小时就不断冲击学生的惯性思维,为接下来的4天学习的系统性框架定了调。
通过这种互动性很强的体验式学习过程,李教授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从“觉知”的改变,如何转变成“ABC”的改变,然后身临其境反思他们作为领导者,该如何用类似的教与学的模式去改变员工的“ABC”。
李教授说:“教育的目的就是改变一个人的"ABC",企业的人才管理就是管理好员工的"ABC"。把员工教育好,帮他们塑造和强化符合企业文化和战略需求的"ABC",过程艰巨,但一旦形成,就是不容易被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教学相长,学以致用
管理学是不能脱离实务的,尤其是EMBA。“我很幸运曾在多家不同产业的世界顶尖企业当高管, 累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但那是我五十岁之前的经历,所以我也要不断学习,才知道最新的实务挑战。”因此,李瑞华养成了一个习惯,在课前或课后给自己安排1~2天参访企业的时间。这些参访经过分析解剖、深挖因由,又成为课堂上一则则精彩的案例。
EMBA学生都有丰富多彩的实战经验,与不同的学生交流经验、想法和理念,也是李教授洞察不同企业的市扬趋势和管理挑战的方式。另外,他也选择性地以高级顾问的形式,深入辅导及了解跟他研究课题相关的企业项目。“顾问就像医生,当企业主或高管相信你能帮他,就会毫不遮掩地把他们的经营难题和挑战,及实际的状况如实反映,让你帮他们诊断、处方,这是迅速深入了解一家企业和管理者内心思维的难得机会。”
十多年来,李教授的五千多名学生已经遍布全球五十几个国家,而且都是引领一方的领袖英才。“我最欣慰的是收到毕业多年连名字都记不起来的学生给我发邮件,跟我分享我的某一观念或方法,如何帮他解决了工作中或生活中的那些困难。我最珍惜和引以为豪的是,有不少学生说我的课不只帮他们更好地管人管事,也让他们更懂得如何做人及活得更有意义。还有些学生说要以我为标杆,也要把他们一辈子的心得回馈给下一代的学子。”说到这些,李瑞华全身散发着幸福的光芒:“这是我最感动、最幸福的时刻,觉得一切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