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职场竞逐国际人才

   2013-10-25 铁艺大全2850
 台湾的人才市场,特别是经理人市场,在过去十年失灵,是经济转型和升级不顺的原因之一。有一部分工作机会,随着企业和产业外移,而跟着迁走;还有部分虽然留在台湾,却因为大陆、香港和新加坡可以提供两倍甚至三倍以上的薪资而被挖走。

  随着市场和竞争的全球化,对于人才的追逐,早已是全球化。擅长帮新创公司办理到美国股票上市的金融业主管,熟悉无线通讯4G技术的研发高手,替全球五百强企业做品牌咨询的资深顾问,这些人不管到哪里都很抢手,而且一个人就能组织并管理好一个团队,甚至是跨国的团队。

  当英语解决了不同国籍工作者的沟通问题,当电子邮件、手机和电话会议解决了跨区之间的时差问题,人才的流通就很难再被限制住,尤其是愈来愈多城市广设国际学校,解决这些人才的子女就学问题,让他们更无顾虑。

  台湾有培育人才的传统,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主流价值都支持这件事。大批政务官和学校教授,都是海外名校博士,与新加坡和香港相比毫不逊色,年初总统大选是来自伦敦政经学院和哈佛的两位博士之争,全世界罕见。

  连来台读大学的侨生,也在台湾得到锻炼和发展的机会。来自香港的林百里,来自缅甸的周永明和来自马来西亚的潘健成,毕业后选择留下并参与创业,先后为台湾贡献了广达,宏达电和群联等三家股票上市公司。

  台湾有善用人才的传统,但那更多是在台湾本地市场,以及以中文为工作语言。面对北京和上海背后所代表的中国市场,以及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香港和新加坡,原本在争取国际人才就动作慢的台湾,更加没有优势,同时面临本地人才流失的窘境。

  换个角度看,人才流失也是人才输出。那些有台湾经验的经理人,在海外工作也可能是一种人才储备,日后有机会对台湾产生贡献,就像1970和1980年代到美国留学,毕业后留下工作,并在1980和199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时回来参与的那一批。至于留在当地的,日后有不少成为台湾企业往欧美发展的人才来源。

  关键在于,留在台湾的经理人,能做些什么,创造自己和组织的机会,进而提供够吸引力的报酬和发展空间,加入竞逐国际人才的行列。张忠谋的成长,求学和工作经历,原本和台湾没有交集,却能在台湾发展半导体业的计划中,被延揽加入,其后造就一家国际知名企业,就是例子。

  提供创新和创业舞台,不是台湾人也能在这里成功,以未来愿景取代眼前支票,是台湾一直以来的筹码,而不是以更大市场和英语更方便胜出。找到自己被需要的价值,并依此找到需要的人才,是恢复市场机能的第一步。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zxcv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免责声明  |  法律声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10579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