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走进管教所进行现场招聘,这事儿挺新鲜,可谓大姑娘坐轿子头一回。究竟是管教所向企业投送橄榄枝,还是企业主动与管教所联姻?寻找这个答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身在管教所的未成年犯真切感受到了温暖与关爱,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并没有抛弃他们。
未成年犯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抛弃、不放弃应成为社会的主流声音。以往,某些人习惯了给刑满释放人员贴上身份标签,总是投去异样的目光,因而经常受到冷遇和歧视,遑论走进职场了。失足一次就一辈子抬不起头来,难以为社会所接受,尤其是就业已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这让那些走出管教所的未成年人倍感疲惫、焦虑与痛苦,只得在社会上游荡,少数人干脆破罐子破摔,二次犯罪率显著上升,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
或许有人会认为,企业走进未成年犯管教所是用工荒造成的,我不这么看,全国各地的北漂、淘金大军汹涌澎湃,民工更是不计其数,北京并不缺少劳动力,可见北京的一些企业家们,其眼光非常果断与敏锐,这种大智大慧、大彻大悟值得赞赏。其实,经过洗礼改造的未成年犯,每个人都掌握了各种各样的技能,就业之后势必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而这正是企业所渴求与需要的。
管教所与职场直接对接是一种接地气之举,传递的是一种正能量,挽救的岂止是一个人,一个家庭,对于社会稳定也不无益处,必将产生正面示范效应,让人感觉爽爽的。虽然这次只签订了30余份岗位意向协议书,只占到服刑人员的一半,依然属于一个不小的进步,我们不必苛求一次就能彻底解决问题。下一步,希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们,把关注的眼光投向已成年的刑满释放人员,给他们送岗位、送温暖,果真如此,则是百姓之幸、社会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