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中国不但存在“虚拟钢市”,而且已经存在很久了,只是“东窗事未发”,“舆论皆不知”罢了。中国钢市不但变幻莫测,而且运行模式独到。
多年来,研判中国钢市,更多都是依据于生产、需求、库存等“实体”经济指标,但是中国钢市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告诉我们:一种游离于钢市真实供需关系之外的“虚拟”经营模式,对钢市的影响越来越甚。
有关国内某地钢贸商“跑路”事件,媒体竞相追逐报道,各种“内幕”版本众多,在此已是不需要我们再去关注的旧闻了。在中国钢市里的类似资金“运作”模式并不鲜见,只是在宏观金融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的时候,并未“显露”,而在宏观金融货币政策相对趋紧的背景下,折腾“出事”了而已。
其实,贸易商用什么方式赚钱,完全是自己的事情,只要不违反中国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无可厚非。在当前几乎所有大宗商品都被赋予“金融化”的背景意识下,钢材市场的经营者也逐步将单纯靠“倒手”而赚取产品价差的模式向外“延伸”,并将目光锁定在赢利点和盈利率相对较高的金融资本运作领域,即使如此,只要你的运作在不违法的前提下,仍无可厚非。
但是,在当今中国的钢材市场中,某些经营者所开辟的新的利润增长点、新的盈利模式的“载体”却是钢材实物,而这种在“圈内人”都心照不宣的资金“玩儿法”所产生的后果却是,数量庞大的钢材并非被市场真实的终端用户需求所消耗,而是出于借钢材库存数量而达到对银行行使抵押贷款的捷径(甚至重复抵押--违法)。这种行为还会造成人们获取钢材真实市场需求、社会库存数据信息的失真,甚至在本应该以经营钢材为主要目的的钢市中,逐步演变出了一种并非真正以经营钢材实物为主要盈利模式的“虚拟钢市”,即:以库存钢材作为获得银行贷款的质押品,而非将钢材实物真正流通于供市场消费。
此现象,对于钢材市场价格的波动、钢材库存数量的变化、来自市场的相关数据、钢材在市场的流动状况等等,都将产生一种“虚拟效应”。在现今中国,原本钢材贸易商的数量就极其巨大,若再加之“虚拟钢市”对真实市场供需的干扰作用,仅仅依靠所谓来自钢市的“库存量”、“成交量”等数据,要想真正判断中国钢市的真实供求状况,恐怕不那么容易……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经常会感觉中国钢市让人琢磨不透的因素之一,也是中国现阶段国情下钢市特有的现象。脱离中国国情和中国钢市特征下的任何模板分析,都无法全面解读这种拿“钢材实物”去作“虚拟买卖”的“不按规矩出牌”所造成的“供需”误区。
其实,在钢市里怎么玩儿能赚钱,只要不违法,随便你。但是,对于钢市里的这种玩儿法所可能带来的“供求”信息失真现象,我们应该有所警惕和重视。他玩不好,栽了是他的事;但是你总死盯着市场库存,并仍然据此作为判断钢市走向的依据,那你的买卖载了,就是你自己的事了……
中国钢市,看市场供需是关键,但更关键的是要看什么是真实的市场供需;看库存很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要看什么是真实的库存;看钢材的成交量重要,更关键的是要看什么是真实的钢材终端需求成交量。
面对当前我国钢铁产业微利的现实,钢材贸易商主动寻求转型是一件好事,但是“虚拟钢市”麻烦挺大……毕竟,虚拟的东西,既不很牢靠,更不很安全,不仅对自身经营有很大潜在风险,也干扰了来自于钢市方面的信息确切性。
尤其,在当前中国钢市的错综变化中,我们更应警惕――“虚拟钢市”所产生的“供求失真”及“库存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