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新创看来,我国钢铁行业已处于严重产能过剩状态,而化解产能过剩最核心的或者说最大的壁垒,就是打破利益格局,包括地方发展模式、部门管理方式和企业竞争规则都需要进行调整。
而在钢企利润普遍低迷的情况下,环保压力的加大,成为压倒低效钢企的“最后一根稻草”,对此,李新创认为,我国钢铁企业之间在环保成本方面一直是不公平竞争,环保成本增加,不但可以减少污染,而且可以让环保欠账多的落后企业退出市场,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
《21世纪》:对钢铁行业来说,何为“过剩”产能?产能过剩的指标有哪些?目前国内有没有对产能过剩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
李新创:尽管国家将钢铁作为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重点产业,但在社会上、行业内,关于钢铁产能到底是否过剩、过剩到什么程度,仍有不同的声音。关于目前国内有没有对产能过剩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我们还没有权威的统计体系和评价标准,国发41号文下发后,有关部门正在牵头筹建统计、评价和响应体系,这将为加强改善我国钢铁行业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研究认为,我国钢铁产业已经处于产能严重过剩的状态,表现在产能利用率低、经营效益差、我国钢铁产能过剩特点鲜明三个方面。
《21世纪》:现在,钢铁业产能过剩给钢企自身和宏观经济都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影响,你认为,造成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局面的深层次原因在哪?
李新创:综合分析,我国钢铁工业当前产能过剩既与自身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有关,也与当前外部经济形势有关。受我国经济发展周期性规律、钢铁工业发展周期性因素和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多重影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呈现总量过剩、结构性过剩和经济周期性过剩相叠加的特点。
造成我国钢铁产能过剩的具体原因则是由有效需求未充分释放、投资无序、退出机制缺失、政策执行难、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这五个方面造成的。
《21世纪》:你此前曾表示,各方利益的协调是化解过剩产能的壁垒所在,那么,这些问题该如何克服?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路径在哪?
李新创:化解产能过剩最核心的或者说最大的壁垒,就是打破利益格局,包括地方发展模式、部门管理方式和企业竞争规则都需要进行调整。关于这些问题该如何克服?答案是唯一的,那就是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又一次吹响了改革号角,指明了今后一个阶段我国改革方向,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不仅仅将大大促进化解产能过剩,而且带来的是包括钢铁在内的许多产业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当务之急或者说着力点,仍然是扩大市场、提升消费,这个提升不是简单的增加消费量,而是重在提高消费的档次和质量。
《21世纪》:伴随着愈发严重的雾霾天气,钢铁、水泥、燃煤等行业在多地区被实施限产停产措施,来缓解雾霾,限产停产对钢铁行业会带来哪些影响?是否会加速落后产能的淘汰速度?
李新创:重污染天气对高污染行业限产、停产,和重污染天气机动车限行一样是现阶段不得已的应急之策。但是限产、停产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一旦恢复生产,又将产生污染,不能把其作为防治雾霾的灵丹妙药。
限产、停产是否会加速淘汰落后产能,这要看限产、停产的政策如何制定和如何落实,假如政策是对于有落后产能的企业先实施限产、停产那应该会促进落后产能的淘汰,但目前大多数地区的限产、停产政策还不会立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21世纪》:在国家坚决治理大气污染的背景下,钢铁行业环保要求将大幅提高已是大势所趋,钢铁企业将面临成本的攀升,对此,您有何看法?
李新创:我认为这种成本攀升应该看作是回归正常,对于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利的。目前我国钢铁企业之间在环保成本方面一直是不公平竞争,长此以往,将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实际上国家现在环保要求大幅提高,对一直严格要求自己的先进企业而言,并不会在环保成本上有太大影响。受影响最大、负担最重的恰恰是那些落后企业,因为他们的环保欠账最多。
《21世纪》:在资金、环保等多方面压力下,钢企破产现象频发,钢贸商自杀等事件逐渐增多,那么,在民营企业倒闭现象接连出现的情况下,这些被迫倒闭的民营钢企应该如何收场,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李新创: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形势下,国家利用淘汰落后产能和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确实存在个别钢铁生产企业限产甚至因设备老化停产的情况;同时因钢材价格地位波动,未来形势不明朗,以及银行为保证资金安全,严格信贷程序和额度,也有个别贸易商减少正常贸易存货量甚至退出现象,但大规模破产等恶性事件发生不存在。
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一部分企业退出市场是肯定的,但不一定是民营企业,对于那些环保好、效益好的企业是不会退出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