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际铁矿石市场遭遇海外产业巨头垄断的尴尬,武汉钢铁集团近年大举进军海外,先后投资开发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等国铁矿石资源项目,目前已锁定矿石资源400亿吨,成为全球钢铁制造商中最大铁矿石资源拥有者之一。武钢的一举措,被业界称之为“武钢模式”。
走出国门打破垄断
2008年,金融海啸暴发。危机中,敏锐的武钢领导在一片寒冰中看见了商机。此时“出手”,参与国际资源竞争,将获得优惠的谈判条件,可以较低的价格获得铁矿石资源。
2009年初,在武钢工作会上,总经理邓崎琳发出动员令:“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提高全球战略资源掌控力和市场竞争力”。
武钢采取了购买矿权、股权,合资、独资、参股等多种经营方式,投资开发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利比里亚等国的铁矿石项目,锁定矿石资源量400多亿吨。
在北美洲,武钢与加拿大CLM公司签订协议,购买该上市公司股份并获得bloomlake项目的权益。同时,全力推进加拿大ADI项目和世纪公司项目。这两个项目的资源潜力,是武钢十分倚重的未来海外原料基地,2011年,完成了ADI项目和世纪公司上市公司股权交割和项目合作协议的签署,成为这两个上市公司和项目公司的重要股东。
在非洲,武钢获得了利比里亚邦矿60%的股份及为期25年的开发权。
在南美洲,武钢出资认购巴西EBX集团控股的MMX公司股份,成为MMX公司第二大股东,获得该公司长期的铁矿产品权益。武钢还与委内瑞拉矿业集团达成长期采购合同,开启了中委矿业合作的新篇章。
在澳洲,武钢与CXM公司完成了股权交割和项目合作,成为CXM公司第二大股东,以60%的股比控股项目公司,主导5个优质铁矿区的开发。截至2011年底,CXM项目5个矿区的钻探完成总进尺53000米。2012年元月,武钢就港口合资协议的可研事项与CXM达成一致。
现在,武钢已成为全球钢铁制造商中最大的铁矿石资源拥有厂家之一。极大地增强了资源保障能力,可有效打破矿石巨头垄断,维护国家利益,同时也显著提升武钢的国际影响力。
“最少3年,最多5年,我们将不再从矿石商手中买一吨铁矿石。”邓崎琳说。
苦练内功强势出击
作为武钢的“粮仓”,鄂东铁矿石开采始于1700多年前。漫长的开采史消耗了大量资源。早先产能仅几百万吨的武钢,铁矿石尚能自给。
到2010年,武钢集团本部的产能已达2300万吨,矿石自给率逐渐降低,开采成本越来越高。产能的急剧放大导致铁矿石缺口随之加剧,对进口铁矿石的依存度增加。
从2005年开始,铁矿石一直在涨价,2005年涨了71.5%,2006年涨了9.5%,2007年涨了19.5%,2008年涨了70%以上。2009年面对铁矿石一轮轮价格疯涨,邓崎琳说,铁矿石价格既脱离了商品本身的价值,又不是需求的真实反映,而是垄断的结果。
而且,与同处困境的同行们相比,武钢的处境更为窘迫:武钢地处内陆,加上内河的运输成本,比国内其他钢铁企业每吨又要高出100多元,使武钢的成本指标在同行业中“高昂着头颅”,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和“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