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艺的起源与发展

   2015-07-31 铁艺大全网3450
最早,人们打猎打仗都是用树枝、竹竿的。到了石器时代,人们主要是以石器作为劳动的工具和打仗的武器。自从蚩尤氏发明炼铜方法(传说,但至少在夏商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已发明了炼铜方法)后,人们就开始使用铜刀、铜戟了。这是我国最早的金属武器。

太约到到商末周初,我国发明了炼铁技术(炼铁晚于炼铜)。至秦汉时期,在武器、农具方面,铁逐渐取代了铜。但是,铜冶炼和铜器制作业并没有因此衰落下去,相反,在更多的领域继续得到纵深的发展。到了汉代,出现了铜制品辉煌时期。铜制品始终贯穿于我国整个文明史,因而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铜文化。

铜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占有中国文化的主导位置,在每个发展时期又铸铭着时代的印记。在秦以后的二千多年里,铜文化概括了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如货币、兵器、邮政、宗教、地震、冶金、天文、建筑、气象、中医学、饰物等等。铜文化与其它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同步发展,形成了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一位历史学家曾说,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石头的书、铜的书。这毫不夸张。铜文化是一部缩写的中国百科全书。

铜雕艺术始于清同治年间,发祥与发展于京、津地区,影响并覆盖全中国,是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独有的集绘画、书法、印章、镌刻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门类。其中:清同治时期的陈寅生、韩子固,民国时期的陈师曾、姚华、齐白石、张越臣是推动并亲自参与铜雕刻铜艺术发展的杰出代表,也给刻铜艺术留下了不少遗产,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并得到广泛认同。铜雕艺术品被大英博物馆等世界著名的文博收藏机构列为重要的收藏展示艺术品。
铜文化1
清末到民国初期,北京铜器制造业达到鼎盛。以北京打铜巷为出名,成了铜器具生产的手工业作坊,主要根据不同器具的用途选用青铜、黄铜、紫铜做为原料;在制造工艺上主要分为铸造与打制两类。铜器制品可分为青铜器、黄铜器、紫铜器。另按不同用途可分为:日用品、工艺品、乐器、供器等。是铜器具生产和销售的一条专业街。当时,很多人喜欢用这种传热快、耐用兼“保值”的铜碗、铜筷等铜器具。大户人家家里都有整套铜制的锅碗瓢盆“镇宅”,小康人家也都有几件铜器傍身

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社会制度的变革,审美情绪的变化,消费阶层的消逝,铜雕艺术的发展逐步趋于衰落,铜雕艺术人才也随时光的流逝而急剧减少。目前,国内可以进行铜雕艺术创作的人才,已是寥若晨星,铜雕艺术处于后继无人的境地。同时,国内对铜雕艺术的研究与收藏展示,也处于初始阶段,大小博物馆尚没有高度重视这一领域。城市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时代进步的标志,更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家园。在城市建设的公共建筑中适当采用铜雕装饰,有花钱少、效果好等优点,好的铜雕艺术作品要具有古朴、典雅、精致、厚重元素。可能成为永久性的标识。如南京孙中山铜像回迁,体现了对历史的延续和尊重,增加了新街口地区的历史厚重感,也可使繁荣经济与彰显文化相结合。市民对孙中山铜像的回归欣喜不已,认为“这才是南京的标志”。

2、现代铜艺装饰状况和前景
文化是文明的灵魂,是一种在实践获得反过来又指导规模实践的日益丰富多样的价值系统和认识系统。文化具有特有的历史创造积累和精神记忆。我们应该争分夺秒的为当代、也为后代,创造更多的文化元素出来,去建立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当前,用科学发展观引领铜艺产业转型升级的之时,我们应该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把基础良好,前景可观的铜雕艺术产业作为特色潜力产业来发展。目前中国铜艺产品已遍及全国各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赞誉。并与美国、印度、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日本等国及台、港、澳地区有着广泛的生产经营业务联系。
铜文化2
历史学家说,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石头的与铜的书。毫不夸张,铜文化是一部缩写的中国历史发展的百科全书。研究中国的铜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的铜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传统特色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近二十年来更加发扬,开创了新的学科和产业。在这个领域,杭州的铜雕艺术走在全国的前列,并己在国外有一定声誉。从理论上和学科建设上要不断总结和提升,铜雕艺术是一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文化工程。建议我市宣传文化部门和建设部门能将这件事提到议事日程,通过学术研讨、国际交流、系列科普丛书出版等形式,组织专家学者系统地总结经验,将经验提升为理论,逐渐将“铜建筑与文化”所反映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内容及包涵、折射出来的各种文化现象,对铜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作进一步研究,发展成一门新的学科分支。铜文化成为老年人可以追忆历史,青年人可以体验时尚,外国人可以在这里感受中国,中国人可以在这里品味全世界。 

更多产品信息请关注铁艺大全网:www.tydq.net,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wxty009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免责声明  |  法律声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10579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