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四季度开始,我国钢铁业由微利转为亏损,其复杂困难形势被认为是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业内人士认为,市场寒冬有利于淘汰落后加速重组,但今年的行情将前低后高。
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形势“微薄的利润、跌宕的市场、迷茫的心态”——这是2011年我国钢铁行业的真实写照。数据显示,2011年1至10月的利润率已降至2.76%,已经连续三年徘徊在3%以下。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从去年四季度开始,钢铁行业已由微利进入亏损,12月份每吨钢材平均亏损128元。今年1、2月份,国内钢产量继续下降,钢材市场继续表现出需求减弱、销路不畅。
业内普遍认为,自2010年以来,由于原料、能源、人工、财务成本全面上升以及资金紧张、需求萎缩、钢材价格大幅下滑,使长期靠规模效益的钢铁企业痛苦不堪,受原燃材料价格上涨及钢材价格下滑的双向挤压,行业利润急剧萎缩,钢铁业进入竞争异常激烈的微利时代。
业内人士判断,2011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163.8美元/吨,同比增长27.1%,在全球垄断格局下,还将继续保持刚性。随着资源、能源价格及税收政策改革、分配制度改革政策陆续出台,煤、电、水、废钢等各种原燃材料及人工、资金等各种要素成本也将继续上升。因此,钢铁行业各种成本居高不下,微利格局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行情不好是压力也是动力河北省冶金政研会副会长周兴国认为,市场行情不好了,钢铁行业多年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成本高、需求减、盈利低的困境在短时间内难以缓解,对企业经营者提出更多挑战。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些民营钢铁企业负责人当下“挺”的心态比较普遍,期待着未来市场好转。
河北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宋继军说,以对标挖潜、降本增效为重点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向管理要效益将是今年钢铁企业保生存求发展的必由之路。钢铁行业主管部门可以在市场寒冬期,通过加大环保、质监、财政税收、用工执法力度,加速淘汰产量低、规模小、污染大、装备差的钢铁企业。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钢铁市场持续低迷,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从积极角度看,可以推进企业内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工艺技术装备综合配套水平,实现质量效益双转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后续发展力。同时,会促使有实力的企业深化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增强企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记者了解到,为了破解钢铁行业的微利格局,不少钢铁企业集团都提出拓宽、延长产业链,实施一业为主、多元化经营战略。但业内人士人为,钢铁企业发展多元产业无可厚非,应坚持“近钢”理念,重点瞄准上下游产业链条以及横向相关产业,避免重走大而全的老路。
年内行情前低后高 长远发展还有空间“今年钢铁行业发展虽然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而使内部压力增大、不确定因素增多而使经营风险上升和全行业面临供求失衡的严峻形势,但总体上判断,2012年国内外经济走势比2011年有利于钢铁行业发展的因素更多一些,将是钢铁行业克服困难、前低后高的一年。”宋继军说。
宋继军说,从外部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3年多,正在向有利方向发展。从内部环境看,以加快扩大内需为主导的宏观调控政策正在发生积极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朝着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向预调微调;国家会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加快发展将直接缓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
宋继军认为,市场需求具有周期性和波动性的特点,产能大于实际需求15%是正常的。从目前看,我国钢铁产能过剩属于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按照城镇化率70%的目标,我国经济仍有10至20年的快速发展期。预计中国在2015年至2020年形成粗钢需求量最高峰值弧顶区,峰值为7.7亿吨至8.2亿吨。由于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弧顶区预计将延续10年左右。
河北钢铁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王义芳说,全球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离不开钢材的强大支撑。发达国家100多年来发展钢铁工业的经验表明,在一个国家加速工业化期间,钢铁工业往往是经济发展战略支撑的主导产业。从1901年到2000年的工业化进程中,美国消耗了71亿吨钢材,日本消耗了38亿吨,而我国同期仅为19亿吨。这说明我国要实现工业化,还需要消耗大量钢材。
宋继军强调,即使在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后,钢铁仍然会作为重要的原材料供应支柱产业继续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加速工业化的中期偏后阶段,中国钢铁工业至少在20至30年内仍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