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了解到,有些商品上标有“无化学农药、无化学添加剂、无人造色素、无转基因成分”等,并贴上了有机认证标签,却没有认证单位。
根据我国《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规定,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有效期仅为一年,但市场上出售的有机产品很少标注有效期限。
消费者盲从
记者调查发现,消费者对于何为有机产品,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而往往笼统地认为,它是没有污染,食用起来更加安全一些的食品。
但实际上,这种认知上的不足,加上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使得消费者对于选择有机产品时显得“饥不择食”。
根据规定,有机食品在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考虑到某些物质在土地中会残留相当长一段时间,土地从生产其他食品到生产有机食品需要两到三年转换期。
不熟悉的消费者往往将有机食品和无公害产品或者绿色食品混淆。实际上,有机食品在数量上严格控制,要求定地块、定产量,生产其他食品则没有如此严格。
无公害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绿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食品。具体而言,无公害可以使用低毒化肥和农药,但农药残留不超标;绿色产品AA等级不得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
有机蔬菜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正因其苛刻的种植条件,自然“身家不菲”。在业内人士看来,消费者对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概念混淆不清,让一些商家钻了空子,不管有无使用农药,其产品统统向“有机”靠拢。
有农业部门的官员指出,其实有机产品的环境非常难找,例如要求土地三年内没有喷过农药,没有加过任何除草剂,同时周遭找不到有害细菌等。
目前,市场上能取得认证的有机食品多以初级农产品为主,诸如大米、茶叶、杂粮、水果等,而深加工产品比较少,因为涉及技术、保鲜、防腐剂、添加剂使用的问题。
在一个有机认证QQ群里,有人告诉记者,杂粮比较容易获得有机认证,但是一些蔬菜的有机认证存在难度,因为现在的蔬菜很少有不用农药的。
基于“物以稀为贵”的心理,加之消费者认知缺失,有机认证难免泥沙俱下,而挂名“有机”的产品充斥市场。
谁该负责?
11月2日,国家认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已从2004年的36家减少到了现在的23家。
当天,认监委做出通报,安徽省郎溪县上海云岭工贸公司白云山茶厂生产的“白茅岭”有机绿茶和浙江蜂乐园蜂业有限公司生产的 “蜂乐园”有机荆条蜂蜜不合格,产品中农药(联苯菊酯)或抗生素(甲硝唑)残留超出认证标准。
认监委负责人表示,认监委对有机产品认证始终坚持 “严格标准、严格准入、严格监管、严格查处”的原则。下一步,各地质量技术监督、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和认可机构、认证人员管理机构,将针对食品农产品认证活动开展“拉网式”检查。
但在近日,认监委工作人员对外表示,我国有机产品监管体系很不完善,仅靠认监委很难将整个有机产品的监管做到全面覆盖。
我国对有机食品的监管存在交叉或空档等现象,如农业部门管生产,工商部门管流通,卫生部门管餐桌,这样“多龙治水”,并未带来有机食品认证规范。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认证机构对有机企业进行认证,但其生存也要靠这些企业缴纳的认证费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认证机构本来就很尴尬”。国家在2005年出台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但政府部门对有机蔬菜的生产、销售以及认证机构进行监管仍处于 “缺位”,“光靠行业自律是很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