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然不景气曾经随同日本经济多年,但这几个月密集的坏音讯还是让日自己吃不消。且不说奥林巴斯假账丑闻至今余波未平,差点破产,几家电器巨头也像是在互相攀比谁家亏得多——2011财年,夏普、索尼和松下分别亏了3800亿、5200亿和7800亿日元,都创下了各自历史上最坏的纪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制造业在日本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1970年代的35%滑落到2009年的18%,但作为日本经济增长的根底的位置却历来没有动摇过。在日自己看来,“造物”是日本从穷国上升到富国的法宝,也是立国的根底,日本的光彩。秋叶原的电器街就吸收了大量慕名而来的中国游客,这里以至还有专供中国运用的电饭煲等电器出卖。另一方面,固然此次日本电子企业大面积巨亏和去年东日本大地震、泰国的洪水以及持续高位彷徨的日元汇率密不可分,但是曾经独霸一方的日本大企业和日本整体经济一道走下坡路却是铁的事实,我们只需看到涩谷和银座的苹果专卖店里人头攒动,就会认识到秋叶原的繁华不过是反映了日本制造业繁荣后的“余温”而已。
为什么同为制造业大国的德国越发起劲,而日本却日薄西山呢?个中缘由,不一而足,但是日自己普遍认定日本制造业染上了“加拉帕格斯综合征”(能够了解为“岛国综合征”)。加拉帕格斯(Galapagos)本是南安定洋上的一个群岛,由于远离大陆,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以后,这里的物种都具有浓重的共同性,但具有挖苦意味的是,日本企业是在全球市场上所向无敌后才“加拉帕格斯化”的。过去几十年像索尼的Walkman和Playstation、夏普的彩电、东芝的笔记本电脑等主打产品望风披靡,韩国的三星、LG也只是在20年前经过向日企高薪挖人、偷师学艺,才走上正道。而眼下,作为昔日巨无霸的索尼的市值只要三星电子的九分之一,苹果的十三分之一。
不过,就此把日企的衰落归咎于创新的缺失倒也有失公道。就拿手机来说吧,早在十多年前,日本的手机就逐渐具备了上网、收发电子邮件、拍照、下载音乐、网上支付、看电视等多项功用,有些以至还能够兼用作信誉卡和登机牌。在2G时期日本手机采用的制式规范全球无独有偶,又在2001年早早采用3G规范,由于当时国内市场宽广且利润丰厚,日本手机厂商纷繁以本国市场为重点开辟国土,等到国内市场接近干涸的时分才开端向国外拓展,这个时分日本手机的“中央特性”就全部暴显露来了。由于日本的手机厂商多是按运营商的请求消费手机,8个厂家间“门户之见”十分明显,所以固然日本的手机硬件兴旺且功用多样,却很难和普通电脑、iPhone以及其他智能手机兼容,也难以开发配套软件,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而当美感和功用合二为一的iPhone抢滩上岸,外乡手机就像遭到外来物种的进犯一样无法抵挡。
可是囿于这种短视和割据思想而被乔布斯打败的日本产业和企业岂止手机一项。集视听、通讯和信息技术之大成的索尼,早在1980年代就提出开发便当携带但又能给用户全新体验的视听产品,但是公司内部山头林立,产品设计工程师和影视部门很难通力协作,一个能够供用户自在下载音乐的产品原型出来以后,为了防止伤害到本人的影视产品的销售,索尼特意为数码音乐播放器设计了一种独有的文件格式,而不是当时盛行的mp3格式,等到苹果的iPod横空出世的时分曾经悔之晚矣。
所以,“岛国综合征”说到底是目光和思想的问题。
日本国内市场容易饱和,迫使各个厂家不时地新陈代谢,但是相似自动翻盖的抽水马桶这样的小创造让人觉得很新奇,却传播不广,“质量高到过剩、功用多到过剩”,到头来还是徒劳无益。过去的胜利给日本企业一种“全球化就是日本化”的错觉,不注重外国客户的体验和软件开发,这种心态在企业内部就表现在国际化水平低、论资排辈,和近20年来日自己的内向化趋向是分歧的。短期内日本企业能够经过重组自我改造,但想真正引领全球化还有很多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