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浊空气下的商机,远不止空气净化设备。一连数个雾霾天后,上海多家药店的口罩销售量猛然上升,以往在冬季才会热销的口罩,频频出现在街头人们的脸上。
还有一些产品,则是迎合公众对空气质量“真相”的强烈需求。在民间环保组织达尔问,有不少志愿者拿起便携式的空气质量测试仪器,自测空气质量。“我们的产品,应该会受到关注自己身体健康的富裕阶层的欢迎。”上海世博会期间,一只巨大的手机模型树立在远大馆门前,这家企业准备推出的手机,集成了空气质量检测功能。如果按照严谨的科学要求,这种随手检测空气质量的仪器,未必能够准确地体现空气质量状况,不过,在全民渴求空气质量真相的氛围中,一定会有消费者为类似的产品买单。
可以想象的是,面对让人忍无可忍的糟糕空气,五花八门的产品会应运而生。空气污染下的商机,才刚刚露出端倪。
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实践表明,环境信息公开可以成为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完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提高监测信息的透明度,既可以提高全社会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从而促进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也可以尽可能避免或降低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公共风险。
撰稿/乐 蕴
空气污染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伴生物。中国正在经历的阶段,许多发达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也曾经历过,一些造成严重公共健康影响的大气污染事件,甚至成为世界环保史上引以为戒的案例,如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等。
不过,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实践表明,环境信息公开可以成为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完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提高监测信息的透明度,既可以提高全社会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从而促进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也可以尽可能避免或降低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公共风险。
雾都往事
19世纪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伦敦,在浓雾的笼罩下显得朦胧而神秘。作家柯南道尔借着大侦探福尔摩斯之口感叹:“看哪,那黄雾沿街滚滚而下,擦着那些暗褐色的房屋飘浮而过,还有再比这个更平凡无聊的吗?”你可以由此判断,那雾中煤烟甚浓,而久经熏呛的英国人早已对此习以为常。
18世纪60年代发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无疑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和财富的累积,却也很快让英国尝到了空气污染的恶果。煤炭是当时工业和家庭使用的核心燃料,工厂又大多建在市内,因此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在无风的季节,烟尘与雾混合成黄黑色的雾霾,积聚在城市上空挥散不去。
房子熏黑了可以粉刷,衣服弄脏了可以换洗,但身体健康长期被高浓度二氧化硫和烟雾颗粒侵扰该怎么办?到了冬季,伦敦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和死亡人数显著升高。1873年12月7至13日,一场大雾笼罩伦敦,造成近千人死亡,这是史载第一桩与烟雾有关的大规模死亡事件。而此时,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
1952年12月4日,又一场劫难降临。一个移动缓慢的高气压滞留在伦敦上空,大气湿度增加、风力微弱,污染物难以扩散,聚集在一起产生化学反应。5日起,前所未见的浓雾弥漫全城,能见度节节下降。歌剧院里正在上演的《茶花女》因观众看不见舞台而中止,电影院里的人也被迫散场,出来却发现,大白天的伸手不见五指,水陆交通几近瘫痪。
大雾持续到12月10日才渐渐散去,同时逝去的还有约4000名死于呼吸道疾病和心脏病的人。数据表明,大雾期间空气里的二氧化硫含量增加了7倍,烟尘增加3倍。在随后数月里,又有8000多人死于这次大雾的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