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推动机床再制造行业向产业化转型

   2012-05-09 铁艺大全陶先生4920
国家政策推动机床再制造行业向产业化转型
http://www.mt.hc360.com2012年04月10日12:10慧聪机床网
  明年将是武重再制造产业的关键突破期,专业再制造子公司的全面启用和市场营销保障性措施的到位,使得武重把明年再制造产值的目标锁定在1亿元。届时,机床再制造将真正纳入武重的经济增长版块。同样,重庆机床的再制造业务也已经占到销售总额的5%~8%,成为重庆机床不可或缺的产业内容。

  作为民营经济进入机床再制造领域的代表,华中自控认为要使再制造机床获得用户的认可,必须让经过工艺改造的旧机床达到新机床的标准,并配合和新机床一样的服务,让用户坚信再制造机床可以像新机床一样使用。华中自控根据多年经验,除了将再制造机床的生产过程流程化、规范化,还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延伸、打造再制造机床的服务链上。湖南宇环作为民营经济的另一个代表,已经为富士康的Iphone4生产线提供了80多台再制造机床,充分体现了再制造产品的技术能力和服务能力。

  王孝洋对于民营企业在再制造行业起到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民营经济进入得越早,行业发展就会越快。

  尽管重型机床再制造的市场活跃程度较高,但依然面临重重困难。有关企业也纷纷表示,很多困难都需要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层面解决,机床再制造需要更多的宣传和引导。

  武汉华中自控副总经理陈灿说:“由于至今没有政策性的定义和行业标准,市场和用户对再制造的概念依然模糊,用户对再制造产品心存疑虑,特别是对精密、复杂机床再制造后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持保留态度,这也使得用户选择再制造的意愿并不强烈。”

  同时,部分用户无法理解再制造产品和新品的区别,对再制造产品的服务、售后和使用时期也心存疑虑,加之行业没有统一的定价标准,极易造成市场的低价竞争。较低的价格无法保证项目投入,再制造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更加难以保证用户的信任。

  而对于机床再制造企业而言,个性化的客户需求造成了再制造业务单品种、小批量的特点,很难形成产业化。再制造的过程中,拆散的零部件难以摆放,占地空间大,不利于生产的二次管理,也影响到新设备的投入。对于武重和重庆机床这样的生产型企业而言,再制造业务和新品业务的矛盾日益明显,激烈的市场竞争让企业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新品的研发和生产上,往往会担心再制造产品对其新产品造成冲击。

  此外,废旧机床的物流体系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旧机床的回收和再制造机床的销售都没有顺畅的渠道。同时,旧机床不可抵税,而销售再制造机床又必须缴纳全额增值税,企业税收压力巨大。而销售额只能计算增值部分,企业规模和产值都很难做大。相关企业也期望国家能给予机床再制造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

  由于再制造单件、小批量的特点,使得机床再制造在量大面广的中小型机床领域反而不得“要领”。

  北京圣蓝拓数控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松坦言:“一台数控车床再制造的成本已经远远高于生产一台数控车床的成本,因为每台废旧机床的属性都不尽相同,所以对中小机床的改造很难与批量化生产相抗衡,价格劣势明显。”

  无法在数量更为巨大的中小型机床领域打开局面,也是机床再制造实现产业化的最大阻碍。

  罗百辉认为相关部门应该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加快推进机床再制造产业发展,鼓励机床制造企业进入再制造市场,尽快给予明确的优惠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规范机床再制造的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规范行业行为;推动机床再制造产品认证和企业认证。更重要的,通过国家层面,提高用户对再制造机床的认可度,使用户对机床再制造的可行性和项目价值的合理性有更清晰的认识,提高用户对机床再制造市场的判断力。
  庆大学的曹华军教授多年来一直关注机床再制造产业,他认为:“欧美等国已形成了较完善的旧件物流体系,再制造商通过各种渠道回收废旧机床,评估价值、重新设计、制造完成后打上‘再制造’标签,重新进入市场销售。”这样可以避免国内多数用户担心的再制造产品“假冒伪劣”的嫌疑。实际上,国内再制造产品定位、监管、认证等体系仍然缺失或不清晰,而这些政策都有待国家给予更多的扶持。中机维协名誉理事长郑国伟则建议在工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统一废旧机床回收站,由国家统一回收、配送给再制造企业。

  魏连成表示,中机维协也将通过自身的资源优势,为企业搭建一个再制造的信息交流平台,共享市场动向及政策发展。而鉴于机床再制造的生产模式,他还强调,机床再制造的产业化标志应该体现在产值上而不是产量,这一观点得到了广大企业的认同。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免责声明  |  法律声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10579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