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消息,“机床再制造人才成本过高,高技术人员都愿意从事高、精、尖、利润大的再制造项目,但这毕竟还只是机床再制造的一部分,我们在鼓励高精尖的同时,希望大家都更多的关注中小机床的再制造,否则很难形成机床再制造的产业化。”中国机电装备制造维修与改造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机维协”)理事长魏连成在2011机床再制造产业化座谈会上如是强调。座谈会上,有关专家、学者表示,2012年将是我国机床再制造的关键突破期,国内企业应及时把握市场,加强再制造技术发展,大幅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据统计,我国现在机床保有量约为800万台,按照国际通用的3%的淘汰率,每年约有20万台机床进入再制造市场,其金属总重量将超过150万吨,“十二五”期间,将有90万台机床需要进行再制造,从而实现循环经济生产方式,节约资源。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综合处副处长王孝洋参加座谈会并表示:“我国是机电装备制造消费大国,目前再制造已经从一个不为人所知的行业发展到业内基本有所了解,但企业和用户对再制造的认识仍然比较粗浅。在当前我国市场配置资源的大环境下,再制造行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市场,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引导企业,支持行业发展,在较短时间内扩大市场容量。”
重型机床唱主角
座谈会上,工信部审批的四家机床再制造试点单位——武汉重型机床集团、重庆机床集团、武汉华中自控有限公司和湖南宇环同心数控有限公司分别汇报了各自的运营情况以及再制造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从4家企业主营业务来看,中国机床行业的再制造仍然集中在重型、超重型机床领域。
重型机床再制造在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优势尤为明显。一般而言,重型、超重型机床对钢铁资源的消耗非常巨大,再制造对部分机床的能耗节约高达60%以上。同时,重型机床的再制造周期一般为3~6个月,可以利用70%以上的残留价值,再制造机床的费用比同类新机床要低70%左右,再制造周期短、成本低的特性体现得分外明显。而重型机床大量的基础件具有耐久稳定性,特别是床身、立柱等部件,这使得再制造机床在基础性能稳定方面有了很好的保证。
在重型、超重型机床再制造领域有着30年经验的武汉重型机床集团,自2010年4月成为试点单位以来,已经承担12家企业16台机床的再制造,利润接近千万元,其中包括在冶金、重工行业的成功应用。而近年来,重型机床的再制造已经逐步形成规模化、系列化,通过再制造可以大大提升原有机床的性能,并减少用户资金投入。
武汉华中自控一直把机床再制造作为核心业务发展,迄今共完成100多台重型、超重型机床的改造和再制造。截至2011年10月,公司新增再制造订单23项,均为重型、超重型机床项目。
北京蓝拓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晓明认为,重型机床唱主角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用户都会选择成本高、精度高、采购周期长的产品进行再制造,典型代表就是进口的高档、大重型机床。”
试点企业成绩崭露
武重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涉足机床大修和改造业务,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
在搬迁改造之前,由于受到产能限制,武重一度放弃了很多再制造的业务。搬迁之后,武重已经成立专门的子公司专营再制造业务,新公司占地8000平方米,主要对外承揽机床大修、改造和再制造业务。在作为工信部机床再制造试点单位的过程中,武重在部分省市建立设备维修站,尝试向技术实力薄弱的用户企业提供机床再制造的服务。
明年将是武重再制造产业的关键突破期,专业再制造子公司的全面启用和市场营销保障性措施的到位,使得武重把明年再制造产值的目标锁定在1亿元。届时,机床再制造将真正纳入武重的经济增长版块。同样,重庆机床的再制造业务也已经占到销售总额的5%~8%,成为重庆机床不可或缺的产业内容。
作为民营经济进入机床再制造领域的代表,华中自控认为要使再制造机床获得用户的认可,必须让经过工艺改造的旧机床达到新机床的标准,并配合和新机床一样的服务,让用户坚信再制造机床可以像新机床一样使用。华中自控根据多年经验,除了将再制造机床的生产过程流程化、规范化,还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延伸、打造再制造机床的服务链上。湖南宇环作为民营经济的另一个代表,已经为富士康的Iphone4生产线提供了80多台再制造机床,充分体现了再制造产品的技术能力和服务能力。
王孝洋对于民营企业在再制造行业起到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民营经济进入得越早,行业发展就会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