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这一大批钢材始终放在库存里,没有被终端用户所消化,不能纳入“需求”范围,但其也没有流入市场交易。由此而来,真实的供需状况就被这“质押资源”搞得不真实了。有人称这是“一种游离于钢市真实供需关系之外的‘虚拟’经营模式,对钢市的影响越来越甚。”
而当这一批质押的钢材过了质押期,放了出来,投放市场,又使市场的供需关系增添了“失实性”。“市场里怎么一下子冒出了这么多资源,是不是需求萎缩呀?”不少经营者误判了供需实况。其实是这批质押钢材在作祟,况且其以较低的价格冲击市场,一时间使钢市泛起不小的波澜,钢价伴随着冲击波而急剧震荡。
质押资源低价冲击现象的存在,其折射出另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是传统钢材贸易的异化、弱化和淡化,钢材成为融资工具和筹码,钢市出现了“虚拟化”。
拿钢材用于质押的这批钢贸企业,得到的质押贷款,并不是用在钢材贸易上,而是搞担保,炒房产,放高利贷,甚至铤而走险,赌博、炒期货。一些钢贸商坦言:卖钢材赚不了钱,搞担保,资本运作,进帐快。
以钢材质押贷款,进行资本运作,实现钢贸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据上海银监局统计,截至2011年6月末上海钢贸企业在银行的贷款余额达到1515.41亿元,比上年底增长29.05%。其中一般贷款余额为735.46亿元;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713.08亿元,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余额为66.87亿元。
有4家银行的钢贸企业贷款余额占比接近甚至超过20%,有7家银行的钢贸企业承兑汇票占比超过50%。
然而,钢材质押的大量资金,并没有用在钢材流通领域,在钢材贸易上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这一批被质押的钢材依然放在仓库里,没有进入流通领域,没有投放市场,没有进行交易,更没有被终端用户所消耗。这不仅没有给钢材市场增加活力,反而给市场带来负面影响。它弱化了钢材贸易,强化了资本运作,这对钢材市场的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并没有产生任何积极效应,反而带来诸多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