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技能劳动者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不足13%,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劳动者的5%。高技能人才年龄偏大、断档的问题也很突出,尤其是年轻高技能人才十分短缺。由此不难理解近年来“技工荒”“抢人才”现象为何愈演愈烈。
如果说高端人才我们还可以引进的话,那么各行各业所需甚多的专业技能人才,我们别无他法,惟有自力更生,自己培养。
2010年,我国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战略。2011年,相关部委又联合印发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对培养技能人才作出了更加具体的部署。
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无疑是必要的。除了对职业技术学校的扶持、对企业培训的鼓励等,更重要的是,在我国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工人主体的情况下,政府需要为他们提供公平的、适宜发展的环境,使他们能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技能提升上。
当然说到底,企业才是技能人才培训的第一主体,也是技能人才成长的基地。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工人不能只靠招,人才更不能只靠抢,只有构建自己的员工培训体系,规划自己的人才成长路线,才能在转型升级中赢得先机。
也有一些企业主认为,现在员工流动性大,企业花费时间、金钱对他们进行培训,他们翅膀硬了又跳槽,这等于增加了企业成本却没有获得回报。
由此,有人发出“培训是在找死”的感叹。
其实,留不住员工的根本原因,不是培训让员工“得陇望蜀”,而是员工看不到企业的前景、看不到自己的前程、看不到自己的归属。企业家们如果睿智和自信,就不会留不住人才。留人留心的道理,既浅显又深刻。
当前,第一代农民工正从产业一线淡出,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中国制造的生产主体。他们怀着与父辈们不一样的梦想进入城市,进入工厂,他们不仅想要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更希望能有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这样的梦想和希望,驱使着他们不断地尝试、不停地流动,或许这会在一段时期内带来“短工化”等问题,但长期看,也正是这种特质,使他们具有提升自身技能的潜在动力。
真正想要有所作为的企业,请善待员工、呵护人才,要靠培训使他们提升,给平台让他们成长。惟此,企业才有发展的希望,中国制造才有美好的明天。
近日,本刊记者深入多省企业进行采访,了解到虽然企业家和员工对待员工培训的心态不一,但毋庸置疑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行动起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员工已经从培训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