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引进宝钢湛江项目这条大鱼,当地政府拆迁了10个村庄,迁走上万人。地方政府没有别的办法吸引投资,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土地和税收,税收优惠要等建成投产才能显现,而土地优惠则需要先期兑现,政府财力有限,最后往往由失地农民背负。
尽管对拆迁补偿不满,当记者问及为何在同意书上签字时,梁伟民说,这是国家需要,该牺牲的时候就得牺牲点。
在自己原来的土地上,钢铁厂终于要动工了,村民们也想亲身见证此事,他们有的在房顶,有的在山坡上,远远观望,还有几个胆大的村民穿越沟渠。前一天晚上当地突下暴雨,当天上午也淅淅沥沥,沟渠里水流甚急,他们走到狭窄地段通过,穿越一大片草地,又遇到一条沟渠。
即使通过这条沟渠,他们最终还是会被警察和安全人员拦在最后一道关口处,没有通行证,谁都别想进去。会场主席台上坐着各级领导、部队官员,下面是湛江市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业主单位、施工部门的工作人员。
等仪式结束,会场清空,村民们终于可以蜂拥入内,他们好奇地看着礼炮,看着会场资料。有两个老人在辨认他们此前的村庄,有一个村妇,拿着一份卷着的发言稿,还有谁丢下的一束礼花,给旁边的人看。旁边两台打桩机,吐出一口口乌烟,将大地锤砸得阵阵发抖这两台转动的机器,就是这个庞大钢铁项目开工的象征。
这时梁伟民突然跑过来,要求记者删除他的照片此前他在抱怨拆迁补偿之后,还对着镜头微笑。短短一个小时后他突然对此事讳莫如深。他说,昨天有个人被打,听说就是因为对拆迁不满意。
“我专门跑过来找你,要你把照片删了,要是登出来会惹麻烦。”他对记者说。
就像进入会场者的身份一样,这是政府、业主和各色承包商的盛宴,唯独不是失地农民的盛宴。农民们在宝钢湛江项目的工作,多是合同工,比正式工收入差了一截,即使建成之后,他们也很难顺利进厂:一位宝钢工作人员介绍,他们要在全国各地招聘员工。
这也很难归咎于企业,因为企业都要以盈利为目标,谁也不愿意聘请没有基本技能又年龄偏大的工人,宝钢湛江项目去年11月登出来的招聘启事显示,给予大专生试用期(半年)月薪2000元,转正后高于3900元/月。
对这些失地农民而言,他们还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身边崛起的钢铁大厂,想成为合格的劳动力出售者,也并不容易,进入工业化社会对他们而言,远远不像穿越几个沟渠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