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国粗钢产量快速扩张,从1亿吨飙升至近7亿吨,成为引领全球钢铁工业新一轮增长的核心国家。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改变了中国长年钢材净进口的局面,对全球钢铁市场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发展带来的钢铁业产能过剩,很可能将导致其在充分满足国内需求后覆盖全球市场。对于正在从金融危机中缓慢复苏的美国和其他国家而言,这种担忧显得尤为突出。
把脉中国钢铁工业
中国的钢铁,以及汽车、纺织、石化等重点行业,对整体经济表现至关重要,而钢铁业更被视为晴雨表。
随着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中国钢铁工业迎来宝贵的发展契机,钢铁企业不仅开始采用更先进的国外钢铁生产技术,也开始欢迎外国投资和原材料进口。但是,由于供给无法满足国内需求,中国在80年代不得不大量进口钢铁产品。在托马斯-豪威尔等人《钢铁与国家》一书中,将中国视为钢铁出口国的主要市场。1986年,中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即:产量加净进口)为7570万吨,是当时西德的两倍,但产量只有5190万吨。长期以来,中国的需求缺口导致其成为美国之外世界最大的出口市场,吸收了很大一部分西方国家的过剩产能。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钢铁需求的急剧增加,中国对进口钢材的持续依赖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钢铁产品供给瓶颈问题,中国钢铁产量快速上涨。1995年,中国的粗钢产量已经达到9500万吨,大约同美国相当;1996年,中国粗钢产量首次突破了1亿吨大关,达到1.01亿吨,超越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并在此后一直领跑全球;2003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2.22亿吨,超过美国和日本的总和;2009年,中国的钢铁产量约占世界一半,10倍于美国,虽然这一年受到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但中国的粗钢产量仍然增长13.5%。
新世纪最初十年中,中国经济强劲增长拉动国内钢铁需求扩张,成为产量飙升的根本原因。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钢铁需求相应扩大。商业和住宅建筑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汽车工业等,都需要密集使用钢材产品。
随着钢铁产能的持续增长并超过国内需求量,产能过剩问题逐渐显现。据报道,2008年底中国的钢铁产能为6.6亿吨,过剩规模高达1.6亿吨,对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构成极大威胁。每当钢材价格进入盈利区间,闲置产能便开始运转,增加钢价下降压力。由于中国经济增速已经开始放缓,房地产等主要钢铁下游行业需求持续疲弱,导致钢企为减少损失而削减产量,产能过剩问题愈发严重。
中国钢铁工业中小型钢企数量过多,导致市场集中度很低,并且拖累全行业技术效率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