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行业实现利润水平已经极低并处于亏损边缘,如果扣除投资收益,钢铁主业实际处于亏损状态”。这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长富日前透露的。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亏损10.34亿元,由钢铁生产主业亏损变为行业亏损。有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的钢产量已占全世界钢产量的45.5%,连续15年蝉联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的产钢大国。如何有效地解决钢铁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通过经济转型升级,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我国社会各界普遍关心和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结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向全世界做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承诺。在我国,建筑能耗占据了全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其与工业能耗和交通能耗并称我国3大耗能大户。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有效地降低建筑能耗已迫在眉睫。
房子拆一次创造了GDP,再盖一次又创造了GDP,在这种破坏式建设的怪圈中,我国创造了两项世界第一:在消耗了全球最多的水泥和钢材的同时,也生产出全球最多的建筑垃圾。我国的建筑垃圾已占到垃圾总量的30%~40%,这与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精神相悖,更是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严重背离。其后果不止是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大量的建筑垃圾被堆放和填埋在城市周围,占用大量土地的同时,含有各种有害化学物质的垃圾还会严重腐蚀地表并污染地下水源,都将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极大威胁。
有外国学者对我国专家说,“我们建造的住宅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是可持续发展的。你们建造的住宅今后都将是混凝土等建筑垃圾”。据悉,为发展钢结构等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日本实施了强制推行的政策。有资料显示,日本的钢结构建筑占建筑总量的1/3左右。
“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传统的城市化建设模式必须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可继续。《“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已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列为“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3大重点领域之一。
结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需要
有一种新型的建筑体系可以打通房地产业、建筑业、冶金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国家战略资源储备之间的行业界线,集合成为一个新的产业体系,这就是钢结构建筑体系。其可以将“工地的事情工厂做、高空的事情地面做、危险复杂的事情机器做、现场放样和预拼装的事情计算机做”,其可以大幅度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技术标准,实现绿色施工,因此,推广使用钢结构建筑已成为我国传统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最重要的内容。
为在我国积极推广钢结构建筑体系,许多有识之士早已公开呼吁。早在1996年,时任建设部总工程师的姚兵就指出:“21世纪将是钢结构的世纪。”2004年6月,时任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世俊表示:“钢铁业和建筑业结盟有利于两个行业共同发展”。现任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姚兵指出:“我国钢产量居世界第一,钢材库存问题严重,发展钢结构建筑就能解决钢材的库存问题。”
当然,发展钢结构建筑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解决钢材大量积压的问题,而是因为,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钢结构建筑体系不仅能满足建筑功能的需求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还能有效地降低城镇化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城镇化建设对环境影响小的一种结构型式。因此,在发达国家已被广泛采用,并被称为绿色建筑的主要代表。
我国所称的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一全新概念的提出,能够全面集成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及环境保护等多种技术,带动建筑技术革新,直接推动建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传统建筑产业优化升级。
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明确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之中,这是绿色建筑第一次进入国家规划。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对高星级绿色建筑给予财政奖励。
钢结构建筑不仅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而且还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其“轻、快、好、省”的四个优异性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材料综合性能好、材料利用率高、工业化程度和部品构件质量标准化控制程度高、安全性能好、不受施工季节影响、建造速度快、地基基础费用省,综合造价低、可减少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等,易于产业化生产,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贯穿“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科学发展理念,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目标,可建立一种“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各种资源能循环使用的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全新模式。
建筑:核心价值是呵护生命
唐山地震、汶川地震带给我们的伤痛依然刻骨铭心,“3?11”日本的强震又一次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各种劫难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建筑,其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呵护人的生命!
“3?11”日本强震,对核电站之外的建筑质量批评与疑问十分罕见,大量房屋毁坏和人员伤亡系更具破坏力的海啸所致。日本普通建筑防灾、抗灾的能力以及充满人性化、对生命呵护的安全设计,令人难忘。
日本对建筑物抗震减灾的重视和发展与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有关。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后,他们就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高度重视建筑物的防震研究与抗震设计,并对每一次大地震灾害所造成的建筑物伤害案例进行专题研究,提出新的技术解决方案。持续不断地改进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防震抗震技术,研究成果能够迅速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通过修订法规、补充条款,提高建筑物的防震抗震能力来进行推广和运用,是日本建筑抵御灾害能力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每一次灾难都是一本教材,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画面就是敲响着的一声声警钟。在人类的共同灾难面前,我们没有理由不借鉴、不警醒、不反思。我们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建筑结构体系?难道不需要我们正本清源地反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