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如何渡难关

   2012-08-30 铁艺资讯大全王小姐7110
  十年浩劫,中国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钢铁工业也随着国家形势的变化曲折迂回,粗钢产量在1959年达到1000万吨后,一直到1971年才突破2000万吨,其后反反复复,1976年粗钢实际产量只有2046万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短短30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正式跻身于中等收入国家,粗钢产量接近7亿吨,创造了世界奇迹。改革促成了国家腾飞,中国经济改变了世界格局。
  
  国力大幅度提升,钢铁工业居功至伟,可以说,没有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奇迹无从谈起,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一个缩影。翻开历史画卷,我们发现,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钢铁企业多集中在曾经引领中国经济超常发展的苏锡常地区,苏南钢铁企业发展模式业已成为钢铁行业的经典案例,其经验得失、措施举动至今被同行瞩目,许多奥秘依然让人不解:为什么高能耗、高污染的钢铁企业能够在苏南这个寸土寸金、人文历史丰富、环境要求苛刻的传统经济发达地区生存?为什么苏南钢铁企业能够在国内乡镇集体企业中顺利完成转型升级?为什么苏南地方政府能够与当地企业做到政企同心?苏南钢厂崛起的秘密是什么?如何在市场迷茫中寻找机遇?地缘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未来钢铁企业新的赢利点在哪里?二次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陷入低迷,许多企业为生存挣扎,行业困境超过2008年,到了危险的境地。钢铁企业集体失聪,迷惑在企业何去何从,纠结于突破口在哪里。回顾历史,重温苏南钢铁发展历程,研究苏南钢铁发展模式,对帮助钢铁行业摆脱目前困难具有重大意义。
  
  一、苏南钢铁模式的精粹是什么?
  
  
  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原因。与多数企业相似,苏南钢铁企业的成功也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基本条件。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要实现我国的现代化目标必须同时具备外部和内部两个条件”,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和改革开放的国内政策,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八十年代的改革、九十年代的开放、21世纪的住房商品化则给中国钢铁行业带来了三次绝佳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苏南钢铁人士正是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才造就了沙钢、永钢、中天、兴澄钢铁等一批行业内领先的企业。这些企业各领风骚:沙钢以规模取胜,名列民营钢铁企业第一;永钢则以工带农,推动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闻名业内;兴澄钢铁术业有专攻,全力突出特钢特色;中天钢铁逆水行舟,后发制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异军突起。
  
  改革之初,当北方还在犹豫着“河边摸石头”时,苏南钢铁企业已在“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思想框架下,依托宽松的政策、开明的政府和天然的地理优势迅速行动起来,在市场经营中抢的先机。这期间,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可小觑。政治与经济不是对立的,他们只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无论世界各国,政治都是为经济服务的,由此决定了政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苏南钢铁企业的崛起与地方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也正是在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企业没有了后顾之忧,苏南钢铁得以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利用区域特色,发挥各自优势,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去,在市场中赢得了主动地位,推动了地方经济高速发展,并由此突破了城乡二元化格局。这种政企同心、因地制宜、逆向思维、敢为天下先的“苏南钢铁发展模式”,是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对钢铁企业的未来发展极具借鉴意义。
  
  无须讳言,苏南钢铁企业的崛起也得益于其优越的地利条件。苏南地处经济发达的华东地区,信息畅通,交通便利,制造业发达,是钢材的主要消费区域。与终端市场相邻,销售半径合理,产品销售不成问题。钢铁企业的经营特点是原料、产品大进大出,苏南钢厂地处长江流域,依托长江水系,建设码头,发挥水路、公路和铁路“三路”联运的优势,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盈利空间。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免责声明  |  法律声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10579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