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一吨不如一斤”成为形容河北省钢铁产业症结的一种形象说法,其背后就是由于自主创新能力欠缺而导致产品档次低、附加值难以提升的困境。
应当承认,以河北钢铁集团成立为标志,河北省对钢铁产业布局调整取得了长足进展,在产品结构调整上也起到了引领作用。但是环视整个河北钢铁产业,企业创新的动力仍然不足。
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河北作为国内第一钢铁大省一直缺乏属于本地的钢铁产业技术研发平台,无疑是原因之一。这种缺乏,使得一向靠挖人、挖技术成长起来的众多钢铁企业,在成长中失去了对自主创新技术追求的冲动和欲望。加之技术革新周期长、投入大,近年来市场疲软,企业若没有长远战略规划,很难形成创新习惯并坚持下去。
此番,为了全面赶超宝钢、鞍钢等国内一流钢企,一直与其对标的河北钢铁集团也拥有了自己的中试基地和科技人才队伍,一直以粗钢生产为主的河北钢铁找到了快速提升产品附加值,产品整体升级换代的突破口,一条属于冀牌钢铁的创新“窗口”已经打开。
其实,河北产业结构大格局中,亟待摆脱“一吨不如一斤”困境的不只是钢铁,诸多传统产业都面临着创新突破的难题。
仔细审视,这些产业或者缺乏足够的集中度,或者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产业格局的分散也带来技术革新的艰难。假如没有全省钢铁产业的大重组,河北要拥有自己的钢铁中试基地,或许还要等待更久。
从这个意义上说,产品结构的升级,生产工艺的革新,是需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的。
当然,一个中试基地的启用,仅仅是一个企业或产业创新的机会,能否发挥其效应,还要看相关人才的吸纳,科研体制的完善,甚至众多企业的参与。
但迈出第一步已经不易。在钢铁市场形势如此严峻的考验下,河北钢铁集团依然加速推进了中试基地的建设,宣示了企业转型发展的决心。众所周知,创新不但需要投入,更需要耐心,非有长远的战略目标作指引,很难坚持下去。
希望河北省更多行业也能够以足够的魄力迈出自主创新的一大步,切实破解“一吨不如一斤”、“一亩不如一分”、“一马车不如一麻袋”等类似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