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仍在下行,与经济景气度关联密切的钢铁行业已经感受到“2012年的冬天特别冷”。
“目前钢厂的困境比2008年要严重得多。”南京钢铁集团董事长杨思明在接受《证券市场周刊》记者采访时尤为悲观,如果下游需求继续萎靡,“别说是小钢厂,中型钢厂也有可能倒闭。”
本刊记者近期从唐山市某业内人士处获悉,除被外界知晓的唐山保强钢铁之外,又有两家小型民营钢铁厂于近期相继破产。
国内钢材价格已经逼近2008年金融危机的低点,进口的铁矿石价格却依然不低,亏损已是不可避免,但国内钢铁业却陷入了越亏越生产的怪圈。大部分国企拒绝限产保市,倾向于死撑,寄望利用资金优势将民企淘汰出局。这最终可能引发企业坏账不断上升,破产风险积聚。
比2008年更惨
“如果说2008年的危机是来得快去得也快,现在则是温水煮青蛙。”杭州一家负责销售业务的钢厂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
从4月中下旬开始,国内钢材市场价格一泻千里,主要品种价格已跌破2010年低点,创下三年来新低,目前仍没有明确的止跌信号。作为钢铁期货市场风向标的宝钢集团已经连续3个月下调钢材出厂价。
数据显示,截至8月17日,螺纹钢、线材、热卷、冷轧、中板的价格分别为3625元、3669元、3608元、4563元和3568元/吨,螺纹、线材期货价格分别为3626元、3669元/吨。这意味着钢材价格已经达到历史次低,对比2009年前后历史上的最低钢价,每吨仅高出300元左右。
与此同时,占钢铁成本60%左右的原材料铁矿石和焦炭的价格,相比2008年仍较高。这导致目前大部分钢厂都在亏损。首钢一位不愿具名的内部人士告诉本刊记者,当前平均炼一吨钢亏损400元。
河北省冶金工业协会副会长宋继军对记者表示,以河北省为例,75%的企业是在微利状态,25%的企业在亏损。而杭州一家钢厂的内部人士则表示,浙江地区99%的钢厂都在亏损。“国内市场下游建筑、机械、家电和造船采购需求持续低迷,国际市场大家竞相压价,竞争激烈,而且订单明显下降。”
但有意思的是,钢企正在陷入越亏损越生产的怪圈。中钢协最新旬报数据显示,8月上旬,重点大中型企业粗钢日产量为162.05万吨,旬环比增长0.82%,全国粗钢日均产量估算值为196.99万吨,旬环比增长1.05%。为什么会越亏越生产呢?
8月初钢价有所企稳,少数企业临时恢复生产;还有钢厂虽然停掉大高炉,但为了降低成本,加大了小高炉利用系数,从而导致产量反而增加。
“钢铁企业固定资产投入巨大,如果退出,前期投入的巨额资金就意味着打水漂了,资产减值太大。而且通常认为钢铁业具有规模效应,规模越大抗风险能力越强,因此前几年很多企业应对风险的策略不仅不是转型,反而是扩大产能。
”上述中型钢铁厂人士对记者表示,他所在的钢厂依然满负荷生产,“即使行业不景气也只能熬着。”
从某种程度上讲,固定资产投入就像钢企脖子上的绳索,企业希望通过规模效应来获取最大利润,此前不断投入扩大产能,但同时也会不断深陷其中。这也是为何从钢铁企业屡屡传出“宁要亏损也要保市场份额”的动员令,以及“不减产是死,减产更是死”等口号。
此外,更本质的原因在于,中国钢铁行业并不是一个纯粹市场配置资源的自由流通区,而是行政与市场共同参与配置资源的市场。其中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企业在产能中基本各占一半份额。
“国有企业不怕亏损,反正都是国家的;而且钢厂与地方GDP等利益紧密结合,地方政府宁愿补贴,也不愿减产破产。”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拼成本转向拼资金
一方面越生产越亏损,一方面钢厂主观上缺乏减产动力,这让无论是钢厂还是贸易商,都陷入一种死撑的状态。
从随机采访的上海地区几家贸易商来看,目前钢贸行业的活跃度已经明显下降,市场交易规模较2011年同期下降五成左右。
而且另一方面钢贸圈的诚信危机在蔓延,不断有仓库爆出内外勾结重复质押丑闻,被银行联合起诉等,不少贸易商迫于资金压力已经转行。上海地区处于僵死状态的钢贸企业数量约有五成,无锡甚至达到七成左右。
由于2009年“四万亿”刺激导致钢贸融资性经营方式兴起,在融资资金主要去向地产和高利贷渠道受限后,风险敞口暴露,钢贸企业信用受损,银行逐步收紧信贷规模。虽然2012年以来信贷政策有所宽松,但银行对上海地区钢贸领域贷款规模下降了近30%,江浙地区同样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