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建筑钢结构得到了迅猛发展。其生产的钢材品种、规格越来越齐全,钢材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钢结构形式越来越新颖,钢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越来越发达。如鸟巢、水立方、CCTV新址大楼、广州新电视塔、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具有代表性的钢结构建筑在世界上达到了领先水平,表现为高、大、奇、新等特点。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其中第六、七、八位是中国鸟巢、央视新址大楼和万国城。
早期钢结构发展
钢铁用于建筑结构最早的应该是铁索桥,起源于中国。据历史记载,中国最早的铁索桥是陕西汉中攀河铁索桥,建于公元前206年西汉时期,距今约2200年历史。该桥经过了多次修复,于1951年毁坏。另外,云南神州铁索桥建于隋唐时期,于唐贞元十年(794年)战乱时毁坏,距今约1200多年。英国1779年建造了一座铁索桥,俄国1824年开始建铁索桥,美国1851年开始建铁索桥,比中国晚2000年左右。
我国现存最早的桥梁有四川大渡河泸定桥,长127米,建于1705年,属铁索桥,距今约304年,新中国成立后修复过一次,现还在使用。
新中国成立前由外国人建造的钢桥有:唐山运河铁路桥1906年建成,英国人设计,比利时人建造,为中国第一座现代铁路钢桥;天津金汤开启式钢桥也建于1906年,2005年整修后重新恢复开启功能;兰州中山大桥,建于1907年,长233米、宽7米,连续使用至今,2007年维修后改为人行桥,距今102年。
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铁路钢桥是1902~1909年詹天佑主持建造的京张铁路桥,121座,累计长1951米,最大跨度33.5米,距今有100年;1937年由茅以升主持建造了杭州钱塘江公铁两用大桥。
新中国成立初期钢结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钢铁生产和建筑钢结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有:1957年建成我国第一座跨长江公铁两用武汉长江大桥,长1670米,可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圆了几代人的梦想;1968年建成南京长江大桥,长4589米,这是苏联专家撤走并中断了钢铁供应和成套技术后,中国人自己建造的一座为国增光的钢结构桥梁,它开创了我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1968年建成首都体育馆,屋盖为平板钢网架,长112.9米,宽99米;1975年建成上海体育馆,屋面为圆形钢网架,跨度110米,采用8个独脚拔杆整体抬吊、高空水平移位安装;1975年建成兵马俑1号坑钢结构,结构形式为三铰拱,跨度72米。从此我国大跨度建筑钢结构拉开了序幕,建筑钢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南京长江大桥和上海体育馆钢结构网架,依靠自己力量顺利建成,得到外国有关专家一致好评。
新型钢结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钢结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得到了迅猛发展,有影响的如北京工人体育馆、广州电视塔、北京气象桅杆、广州珠江大桥、十一届亚运会体育馆、游泳馆、体育场罩棚等钢结构工程,在建筑造型和结构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从此,拉开了我国建筑钢结构迈向世界领先水平的序幕。
1990年北京建成京广中心大厦,高209米,这是我国第一座超高层钢结构建筑;1993年建成上海杨浦斜拉索大桥,主跨度602米;1996年建成的深圳地王大厦高383.95米;1997年建成上海8万人体育场,钢结构罩棚最大悬挑73.5米。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是我国建筑钢结构在跨度和高度上的一次大的飞跃。尤其是鸟巢、水立方、CCTV新址、广州新电视塔、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在世界上具有影响的工程为我国建筑行业创造了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