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技术创新哪些“短板”待突破?

   2012-09-12 铁艺资讯大全王小姐5460
  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加大了对研发的投入和科技创新工作力度,在关键工艺技术与装备、产品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成果,基本建立起相对完善的钢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随着行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发展对钢铁工业提出的新要求,以及钢铁科技和生产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的钢铁科技创新体系还存在哪些“短板”和“瓶颈”?未来,钢铁工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改革之路要如何走?日前,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了中国金属学会专家王维兴。
  
  “七亮点”彰显创新体系进步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钢铁工业的科技创新体系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技术和装备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淘汰落后取得明显成效,节能减排取得长足进步。”王维兴这样概括钢铁技术创新体系所取得的成绩。他认为,我国钢铁工业技术创新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级模范技术创新技术中心等平台的建立,推动了钢铁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非常鼓励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并给予了一系列的税收政策和人、财、物等政策支持。目前,钢铁工业已经建立起国家级技术中心50多个,成为我国工业行业中带头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的产业。在获得钢铁工业科技成果大奖的技术中,60%以上都是由重点企业的技术中心研发成功的。从企业层面来看,技术创新成果推动了钢铁产品的升级换代。在这方面,以宝钢、武钢、鞍钢、包钢、沙钢等为代表的大型钢铁企业比较突出。
  
  第二,产学研“一条龙”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数量明显增加。现在,钢铁企业的技术创新已经不再是完全独立的环节,而是向着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全生产链的深入和延伸。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使得我国钢铁行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数量大大增加,目前这一数量正在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
  
  第三,技术创新以能够以为企业创效益为立足点,注重开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产品,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例如,宝钢技术创新对产值增加的贡献率大概在60%以上,国外先进钢企一般也在60%~80%。技术创新对企业经济贡献率和生产经营的贡献率在不断提升,这是衡量国家创新体系水平的一个亮点。
  
  第四,我国钢铁工业的装备水平提升显著,从完全引进、消化、吸收走向了创新、输出。中国冶金装备已经向设备的大型化、高效化、自动化、长寿化、连续化、紧凑化和环境友好方向发展,其设计、装备制造水平已有80%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虽然仍有一些大型高炉、大型转炉、炉外精炼技术、轧机等须进口,但是所占的比例较少,有些高炉、转炉、轧机等技术装备已经开始向国外出口。另外,成套集成技术装备的设计也是技术创新的体现。比如沙钢的5800立方米高炉、首钢曹妃甸的5500立方米高炉和转炉都是由我们自己设计、制造、施工和操作的。
  
  第五,钢铁技术标准日益修订完善。近几年来,钢铁行业配合国家有关部门修订了80多个清洁生产标准和设计规范等标准文件,基本涵盖了烧结、球团、高炉、转炉、焦化、轧钢等整个流程,还有钢铁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的讨论修订。这些带有政策性、技术导向性和指导意义的法规政策文件,提升了我国钢铁工业的技术含量,促进了管理理念和体制的创新,推动了我国钢铁技术的进步。
  
  第六,钢铁技术管理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应用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现在,钢铁企业的生产操作已经由过去的粗放型转变为精细化、数字化、标准化运行。比如,许多钢铁企业已经实现了一键式自动化炼钢,沙钢、宝钢、首钢京唐和迁钢等高炉操作部分指标都接近或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是技术管理和生产操作紧密结合的成果。
  
  第七,技术创新培养了一批年轻有为的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据统计,2010年,在被统计的99家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企业中,高级技师占生产人员总数的比例为1.02%,比2008年提高了0.23个百分点;技师占生产人员总数的比例为4.10%,比2008年提高了0.43个百分点。
  
  “六短板”制约创新能力提高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工业发达国家尚存在较大的差距,最大的差距是原创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在谈到当前钢铁技术创新的“短板”时,王维兴表达了他的担忧,“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基础理论研究还不够,仍处于主要依靠模仿的阶段。”
  
  一是技术创新的经济投入不足。(楷)目前,钢铁行业用于技术创新的经费约占销售收入的1.5%,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3%。许多钢铁企业对于科研经费的使用没有清晰的思路,导致用于科技研发的钱花不出去。
  
  二是由于技术壁垒的存在,跨行业、跨单位进行研发的合作程度还不足。目前,企业间的技术创新水平差距较大,集成和高端技术较少,钢铁工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虽然我们有“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级课题,但总体来说,大多数钢铁企业的技术研发仍然是各自为政,难以发挥团队的作用,一些行业重大、共性技术和基础类研究也因此出现缺失或不足。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免责声明  |  法律声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10579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