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上涨 纺企转型高新技术企业求生存

   2012-09-17 铁艺资讯大全王小姐4920

  
  资金与意识成转型原动力
  
  现在看来,早一步转型的企业普遍具有较为强大的抗击市场冲击力。当很多企业在喊着“危机来了”的时候,当很多企业的订单在大幅减少的时候,这些转型了的企业却依然能够“笑傲江湖”。
  
  相比之下,对于一没资金二没技术的小企业来说,目前的生存就显得要困难得多,转型更像是天上的“浮云”,向往但难以实现。上半年记者曾经采访过即墨的一家小服装出口企业主宋先生,在谈到企业转型的时候,他说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最后他用了一句“混吃等死”来形容自己现在的心情再贴切不过。
  
  虽然这是一句气话,但很显然,转型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企业一相情愿的事情,而是要依靠实力去实现。雪达每年都会投巨资进行转型升级。去年,雪达就投资新建了两个新型车间,分别为1万平方米和1.2万平方米,还投资近3000万元购买设备,其裁剪全部实现机械化生产,按王显旗的说法,一台机器比20个工人的效率都高。今年上半年,雪达再次投资2500多万元,从日本购进了30多台设备,通过高端的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节省人力成本。而走在全球量身订制前沿的红领,其在信息化的资金投入量每年也是巨大的。据李金柱介绍,其信息化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拼接而成,而要支持如此庞大的系统,除大量的资金外,还要有强大的技术团队来支撑。
  
  被迫转型求生存
  
  近4年里,纺织服装出口经历了两大波折,一是从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5月份,当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整个出口量大幅下滑;二是从2011年下半年一直持续到现在的这场危机,其严峻程度一点不逊色于上一次危机。
  
  李金柱认为,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国内企业经营意识的问题,整个行业都在做代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同质化竞争太过激烈,服装行业本身的门槛就低,买几台缝纫机就能办个小加工作坊,做得人多了,就开始拼价格,拼到最后,大家都没有钱可以赚。
  
  王显旗表示,目前,在常规的很多纺织服装产品中,中国根本无法与东南亚国家竞争,在日本,像优衣库、帝人等日本著名的商社已经把不少工厂都迁到了孟加拉、柬埔寨、缅甸等国家,尤其是近两年来,孟加拉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异军突起,低廉的劳动成本是其最大的优势。正是因为订单的转移,也让众多还在从事低端市场的中小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日子举步维艰。
  
  青岛检验检疫局轻纺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纺织品(含服装、印染布等)是青岛大宗出口商品之一,为确保青岛出口纺织服装继续保持行业优势,青岛检验检疫局加大支持大型重点企业、知名品牌企业发展,积极推进出口免验制度,树立行业示范企业。像即发集团、红领集团两家企业被评为国家首批百家知名品牌重点培育企业。此外,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专门列入调研计划、申请科研立项,同时积极开展送信息、送技术、送政策、送管理“四送”服务活动,探索小微企业特色检验监管新模式。
  
  转型或许会“生”,但不转型很可能会是死路一条。目前,在纺织服装企业中负担最大的是人工成本,不管是红领还是雪达,企业对每个工人月支出都会超过3000元,而这种趋势还在不断上升。没有了廉价的劳动力,订单自然会减少,这也迫使着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去转型,但这条转型之路并不平坦,企业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免责声明  |  法律声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