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收入分配改革注定难产

   2012-10-31 铁艺大全铁艺大全2990
现在全社会都在期盼本届政府的最后一个重大民生承诺的兑现。

有企业,很大程度上其竞争力源于制度性垄断,与企业高管本身的水平并无太多关联,当然不能拿高薪。 这场争论持续了很多年。并形成两个结果:一是2004年时国家发改委开始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并难产,二是收入分配驶入法治轨道的《《工资条例》夭折。背后都是由于垄断行业的强烈反对。 因此,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民生问题,更是个体制问题。关键在于未来能不能营造一个符合法治市场经济精神的公平竞争环境——厘清权力与市场的边界,实现权力彻底退出微观经济运行,破除垄断,赋予民企真正的国民待遇,为全社会收入公平创造前提。 政府未来的使命是一退一进。退即退出市场,进是构建现代服务政府,依法行政,将财政收入多投向民生之基——社会福利事业,为扩内需创造真正的基石。 从这个角度上,由政府主导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即使出笼,也是一个充满妥协的权宜之策,注定行而不远。唯有希望它能成为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而不仅仅是美丽的空中楼阁。    在历时八年的争议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有望在2012年底推出。

   总基调是“限高扩中提低”。

   需要提醒苦盼多年公众的是:一定要降低期望值,出台难,执行更是难上加难。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逐年拉大——基尼系数已经突破0.4的国际警戒线多年,严重危及社会稳定。

   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日前发布2011年《中国薪酬发展报告》。报告中指出,部分行业工资上涨过快、高管职工收入差距千倍,造成不同行业、不同职位收入差距加大。

的今天,政府主导的收入分配改革思路已到强弩之末。 毕竟,在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充分发育的背景下,正常的工资定价应该在健全法治的背景下,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劳资博弈完成,政府更应充当调停者和裁判员的角色。在中小企业生存艰难的情况下,即使最低工资的执行都需要付出高昂的社会管理成本,更何况未来这个充满浪漫主义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有效执行。 平心而论,政府真正能主导的工资包括600多万公务员和数目不详的临时人员、3600万事业单位职工甚至央企、国企高管。但从表面收入看,前两者的收入总体并不高,主要问题是公务员权力寻租的隐形收入和超国民福利;后两者却借助体制转轨的灰色地带,缺乏足够的监管甚至以社会负担沉重为名获得了权力变相的护佑。 纯粹就实现工资收入公平而言,主要难点不在于政府要求民企给农民工涨工资——现在随着相关制度的完善,农民工的博弈能力已经显著提升,用脚投票的现象已经在东南沿海上演,成为有中国特色用工荒的一个重要诱因。而在于如何深化国企尤其是垄断央视的市场化、公益化改革,使其职工尤其是高管收入水平回到合法合理的轨道。 但这些企业身份特殊,与政府关系密切,正在向着强势权贵利益集团的方向前进。动其奶酪显然比主要针对民企的最低工资制度难度要大得多。 一个有趣的争论是:关于国企高管该不该拿高薪的问题,政府领导及其御用专家认为高管薪酬就应该企业自己定,应该拿高薪,否则人才流失;而且国企高管的薪酬与民营、外企高管相比也不算高。 市场派专家则认为认为国企高管是以行政任命为主,与职业经理人所面临的风险和压力不同,薪酬确定方式自然也应不同,其水平当然不能向市场价位看齐。此外,不管是银行还是其他国

    “十一五”期间,公司高管人员年薪水平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上市公司高管年薪平均值由2005年的29.1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66.8万元,5年内上市公司高管年薪平均上涨37.7万元,平均每年递增18.1%,其中,2007年高管年薪平均递增速度达到57.19%。而与此相应的是,上市公司员工工资上涨不大,10年内只上涨了3万元。

的今天,政府主导的收入分配改革思路已到强弩之末。 毕竟,在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充分发育的背景下,正常的工资定价应该在健全法治的背景下,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劳资博弈完成,政府更应充当调停者和裁判员的角色。在中小企业生存艰难的情况下,即使最低工资的执行都需要付出高昂的社会管理成本,更何况未来这个充满浪漫主义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有效执行。 平心而论,政府真正能主导的工资包括600多万公务员和数目不详的临时人员、3600万事业单位职工甚至央企、国企高管。但从表面收入看,前两者的收入总体并不高,主要问题是公务员权力寻租的隐形收入和超国民福利;后两者却借助体制转轨的灰色地带,缺乏足够的监管甚至以社会负担沉重为名获得了权力变相的护佑。 纯粹就实现工资收入公平而言,主要难点不在于政府要求民企给农民工涨工资——现在随着相关制度的完善,农民工的博弈能力已经显著提升,用脚投票的现象已经在东南沿海上演,成为有中国特色用工荒的一个重要诱因。而在于如何深化国企尤其是垄断央视的市场化、公益化改革,使其职工尤其是高管收入水平回到合法合理的轨道。 但这些企业身份特殊,与政府关系密切,正在向着强势权贵利益集团的方向前进。动其奶酪显然比主要针对民企的最低工资制度难度要大得多。 一个有趣的争论是:关于国企高管该不该拿高薪的问题,政府领导及其御用专家认为高管薪酬就应该企业自己定,应该拿高薪,否则人才流失;而且国企高管的薪酬与民营、外企高管相比也不算高。 市场派专家则认为认为国企高管是以行政任命为主,与职业经理人所面临的风险和压力不同,薪酬确定方式自然也应不同,其水平当然不能向市场价位看齐。此外,不管是银行还是其他国    据全国总工会2010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两成职工5年间从未涨过工资,208家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相差近18倍——而这一差距,在1979年仅为1.18倍。

   这些只是冰山一角。今天中国因收入不公造成的社会鸿沟是全方位——城乡、行业、地区乃至企业内部,都形成了冰火两重天。

现在全社会都在期盼本届政府的最后一个重大民生承诺的兑现。 在历时八年的争议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有望在2012年底推出。 总基调是“限高扩中提低”。 需要提醒苦盼多年公众的是:一定要降低期望值,出台难,执行更是难上加难。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逐年拉大——基尼系数已经突破0.4的国际警戒线多年,严重危及社会稳定。 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日前发布2011年《中国薪酬发展报告》。报告中指出,部分行业工资上涨过快、高管职工收入差距千倍,造成不同行业、不同职位收入差距加大。 “十一五”期间,公司高管人员年薪水平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上市公司高管年薪平均值由2005年的29.1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66.8万元,5年内上市公司高管年薪平均上涨37.7万元,平均每年递增18.1%,其中,2007年高管年薪平均递增速度达到57.19%。而与此相应的是,上市公司员工工资上涨不大,10年内只上涨了3万元。 据全国总工会2010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两成职工5年间从未涨过工资,208家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相差近18倍——而这一差距,在1979年仅为1.18倍。 这些只是冰山一角。今天中国因收入不公造成的社会鸿沟是全方位——城乡、行业、地区乃至企业内部,都形成了冰火两重天。 在这漫长的8年中,政府倾尽全力,在提低上千方百计做出了努力。截止今年9月底,我国共有18个省市调整了最低员工工资标准,平均增幅超过19%。目前,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深圳150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北京14元。而农村的收入增速这两年也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上超过城市。 但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在这漫长的8年中,政府倾尽全力,在提低上千方百计做出了努力。截止今年9月底,我国共有18个省市调整了最低员工工资标准,平均增幅超过19%。目前,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深圳150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北京14元。而农村的收入增速这两年也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上超过城市。

现在全社会都在期盼本届政府的最后一个重大民生承诺的兑现。 在历时八年的争议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有望在2012年底推出。 总基调是“限高扩中提低”。 需要提醒苦盼多年公众的是:一定要降低期望值,出台难,执行更是难上加难。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逐年拉大——基尼系数已经突破0.4的国际警戒线多年,严重危及社会稳定。 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日前发布2011年《中国薪酬发展报告》。报告中指出,部分行业工资上涨过快、高管职工收入差距千倍,造成不同行业、不同职位收入差距加大。 “十一五”期间,公司高管人员年薪水平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上市公司高管年薪平均值由2005年的29.1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66.8万元,5年内上市公司高管年薪平均上涨37.7万元,平均每年递增18.1%,其中,2007年高管年薪平均递增速度达到57.19%。而与此相应的是,上市公司员工工资上涨不大,10年内只上涨了3万元。 据全国总工会2010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两成职工5年间从未涨过工资,208家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相差近18倍——而这一差距,在1979年仅为1.18倍。 这些只是冰山一角。今天中国因收入不公造成的社会鸿沟是全方位——城乡、行业、地区乃至企业内部,都形成了冰火两重天。 在这漫长的8年中,政府倾尽全力,在提低上千方百计做出了努力。截止今年9月底,我国共有18个省市调整了最低员工工资标准,平均增幅超过19%。目前,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深圳150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北京14元。而农村的收入增速这两年也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上超过城市。 但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但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政府主导的收入分配改革思路已到强弩之末。

   毕竟,在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充分发育的背景下,正常的工资定价应该在健全法治的背景下,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劳资博弈完成,政府更的今天,政府主导的收入分配改革思路已到强弩之末。 毕竟,在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充分发育的背景下,正常的工资定价应该在健全法治的背景下,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劳资博弈完成,政府更应充当调停者和裁判员的角色。在中小企业生存艰难的情况下,即使最低工资的执行都需要付出高昂的社会管理成本,更何况未来这个充满浪漫主义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有效执行。 平心而论,政府真正能主导的工资包括600多万公务员和数目不详的临时人员、3600万事业单位职工甚至央企、国企高管。但从表面收入看,前两者的收入总体并不高,主要问题是公务员权力寻租的隐形收入和超国民福利;后两者却借助体制转轨的灰色地带,缺乏足够的监管甚至以社会负担沉重为名获得了权力变相的护佑。 纯粹就实现工资收入公平而言,主要难点不在于政府要求民企给农民工涨工资——现在随着相关制度的完善,农民工的博弈能力已经显著提升,用脚投票的现象已经在东南沿海上演,成为有中国特色用工荒的一个重要诱因。而在于如何深化国企尤其是垄断央视的市场化、公益化改革,使其职工尤其是高管收入水平回到合法合理的轨道。 但这些企业身份特殊,与政府关系密切,正在向着强势权贵利益集团的方向前进。动其奶酪显然比主要针对民企的最低工资制度难度要大得多。 一个有趣的争论是:关于国企高管该不该拿高薪的问题,政府领导及其御用专家认为高管薪酬就应该企业自己定,应该拿高薪,否则人才流失;而且国企高管的薪酬与民营、外企高管相比也不算高。 市场派专家则认为认为国企高管是以行政任命为主,与职业经理人所面临的风险和压力不同,薪酬确定方式自然也应不同,其水平当然不能向市场价位看齐。此外,不管是银行还是其他国充当调停者和裁判员的角色。在中小企业生存艰难的情况下,即使最低工资的执行都需要付出高昂的社会管理成本,更何况未来这个充满浪漫主义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有效执行。

的今天,政府主导的收入分配改革思路已到强弩之末。 毕竟,在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充分发育的背景下,正常的工资定价应该在健全法治的背景下,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劳资博弈完成,政府更应充当调停者和裁判员的角色。在中小企业生存艰难的情况下,即使最低工资的执行都需要付出高昂的社会管理成本,更何况未来这个充满浪漫主义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有效执行。 平心而论,政府真正能主导的工资包括600多万公务员和数目不详的临时人员、3600万事业单位职工甚至央企、国企高管。但从表面收入看,前两者的收入总体并不高,主要问题是公务员权力寻租的隐形收入和超国民福利;后两者却借助体制转轨的灰色地带,缺乏足够的监管甚至以社会负担沉重为名获得了权力变相的护佑。 纯粹就实现工资收入公平而言,主要难点不在于政府要求民企给农民工涨工资——现在随着相关制度的完善,农民工的博弈能力已经显著提升,用脚投票的现象已经在东南沿海上演,成为有中国特色用工荒的一个重要诱因。而在于如何深化国企尤其是垄断央视的市场化、公益化改革,使其职工尤其是高管收入水平回到合法合理的轨道。 但这些企业身份特殊,与政府关系密切,正在向着强势权贵利益集团的方向前进。动其奶酪显然比主要针对民企的最低工资制度难度要大得多。 一个有趣的争论是:关于国企高管该不该拿高薪的问题,政府领导及其御用专家认为高管薪酬就应该企业自己定,应该拿高薪,否则人才流失;而且国企高管的薪酬与民营、外企高管相比也不算高。 市场派专家则认为认为国企高管是以行政任命为主,与职业经理人所面临的风险和压力不同,薪酬确定方式自然也应不同,其水平当然不能向市场价位看齐。此外,不管是银行还是其他国   平心而论,政府真正能主导的工资包括600多万公务员和数目不详的临时人员、3600万事业单位职工甚至央企、国企高管。但从表面收入看,前两者的收入总体并不高,主要问题是公务员权力寻租的隐形收入和超国民福利;后两者却借助体制转轨的灰色地带,缺乏足够的监管甚至以社会负担沉重为名获得了权力变相的护佑。

   纯粹就实现工资收入公平而言,主要难点不在于政府要求民企给农民工涨工资——现在随着相关制度的完善,农民工的博弈能力已经显著提升,用脚投票的现象已经在东南沿海上演,成为有中国特色用工荒的一个重要诱因。而在于如何深化国企尤其是垄断央视的市场化、公益化改革,使其职工尤其是高管收入水平回到合法合理的轨道。

   但这些企业身份特殊,与政府关系密切,正在向着强势权贵利益集团的方向前进。动其奶酪显然比主要针对民企的最低工资制度难度要大得多。

   一个有趣的争论是:关于国企高管该不该拿高薪的问题,政府领导及其御用专家认为高管薪酬就应该企业自己定,应该拿高薪,否则人才流失;而且国企高管的薪酬与民营、外企高管相比也不算高。

    市场派专家则认为认为国企高管是以行政任命为主,与职业经理人所面临的风险和压力不同,薪酬确定方式自然也应不同,其水平当然不能向市场价位看齐。此外,不管是银行还是其他国有企业,很大程度上其竞争力源于制度性垄断,与企业高管本身的水平并无太多关联,当然不能拿高薪。

   这场争论持续了很多年。并形成两个结果:一是2004年时国家发改委开始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并难产,二是收入分配驶入法治轨道的《《工资条例》夭折。背后都是由于垄断行业的强烈反对。

    因此,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民生问题,更是个体制问题。关键在于未来能不能营造一个符合法治市场经济精神的公平竞争环境——厘清权力与市场的边界,实现权力彻底退出微观经济运行,破除垄断,赋予民企真正的国民待遇,为全社会收入公平创造前提。

    政府未来的使命是一退一进。退即退出市场,进是构建现代服务政府,依法行政,将财政收入多投向民生之基——社会福利事业,为扩内需创造真正的基石。

的今天,政府主导的收入分配改革思路已到强弩之末。 毕竟,在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充分发育的背景下,正常的工资定价应该在健全法治的背景下,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劳资博弈完成,政府更应充当调停者和裁判员的角色。在中小企业生存艰难的情况下,即使最低工资的执行都需要付出高昂的社会管理成本,更何况未来这个充满浪漫主义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有效执行。 平心而论,政府真正能主导的工资包括600多万公务员和数目不详的临时人员、3600万事业单位职工甚至央企、国企高管。但从表面收入看,前两者的收入总体并不高,主要问题是公务员权力寻租的隐形收入和超国民福利;后两者却借助体制转轨的灰色地带,缺乏足够的监管甚至以社会负担沉重为名获得了权力变相的护佑。 纯粹就实现工资收入公平而言,主要难点不在于政府要求民企给农民工涨工资——现在随着相关制度的完善,农民工的博弈能力已经显著提升,用脚投票的现象已经在东南沿海上演,成为有中国特色用工荒的一个重要诱因。而在于如何深化国企尤其是垄断央视的市场化、公益化改革,使其职工尤其是高管收入水平回到合法合理的轨道。 但这些企业身份特殊,与政府关系密切,正在向着强势权贵利益集团的方向前进。动其奶酪显然比主要针对民企的最低工资制度难度要大得多。 一个有趣的争论是:关于国企高管该不该拿高薪的问题,政府领导及其御用专家认为高管薪酬就应该企业自己定,应该拿高薪,否则人才流失;而且国企高管的薪酬与民营、外企高管相比也不算高。 市场派专家则认为认为国企高管是以行政任命为主,与职业经理人所面临的风险和压力不同,薪酬确定方式自然也应不同,其水平当然不能向市场价位看齐。此外,不管是银行还是其他国

    从这个角度上,由政府主导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即使出笼,也是一个充满妥协的权宜之策,注定行而不远。唯有希望它能成为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而不仅仅是美丽的空中楼阁。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wxty009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免责声明  |  法律声明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10579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