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认为,自国务院颁布《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以来,全国掀起了新一轮地质找矿高潮。
会议指出,2013年是实现“358”目标第一个阶段目标的关键年,是确保3年目标任务的实现、为5年~8年目标任务的完成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之年,找矿突破工作部署和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要围绕这一目标统筹考虑部署;找矿突破要突出能源、大宗重要矿产、紧缺资源和“三稀”矿产;突出重点地区和重点区片,除78片整装勘查区外,一些重要成矿区带的矿产评价调查专项要提前部署,为今后提供找矿信息和找矿靶区;加强组织协调,加快制度供给,全面推进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重要矿产勘查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力争形成一批新的国家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
深度
“泥河模式”折射我国铁矿找矿的突破方向
近年来,我国铁矿可采储量的负增长率呈上升趋势。2010年,全国查明的铁矿资源储量相对于2002年的年递增率为2.9%,预计“十二五”期间的年递增率为4.13%,但是,查明的铁矿可采储量2010年相对于2002年的年增长率为-4.9%,“十二五”期间的增长率为-6.9%。分析我国铁矿可采储量逐年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找矿与开矿脱节、勘查资金得不到充分保证致使地质勘查程度和可行性评价程度低所致。而在这些方面,“泥河模式”有很好的借鉴和实践意义。
泥河位于长江中下游重要成矿带的庐枞矿集区。2006年10月份,“庐江盛桥-枞阳横埠铁铜矿勘查”项目立项。2007年5月份,项目组在位于庐江泥河确定的第一个验证孔675米处发现了280米的厚大磁铁矿体,实现了找矿的重大发现和突破。2007年11月份,在国土资源部的指导下,中国地质调查局、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在北京签署了《共同推进安徽省庐枞地区矿产勘查合作协议》(简称“四方协议”)。根据“四方协议”,由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和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合资组建安徽五鑫矿业有限公司,安徽省地勘局占技术股30%,中国五矿占70%的股份,全部承担普查、详查、勘探的资金费用。通过把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已登记的泥河铁矿探矿权依法转入该公司,使该公司成为泥河找矿的权利主体和利益主体,待探矿权增值为采矿权并获批后,坚持走“探采一体化”的路子,实现合资开采。从地质大调查到探明一个大型磁铁矿、一个大型硫铁矿和一个中型石膏矿,泥河找矿共计历时3年多的时间,创造了我国矿产发现和勘探史上的新纪录。泥河铁矿勘探因机制创新、速度快、效益好也被誉为“泥河模式”。
效果
展现多元示范作用
“泥河模式”以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地方矿政管理、地勘行业单位改革、商业资本投资运作功能紧密对接为出发点,主要内涵可概括为政府指导、“公商”结合、探采一体、企业运作。它对我国资源安全保障的示范作用是多元的,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机制创新的示范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加快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能够充分调动相关主体的能动性。“泥河模式”以找矿立足开矿和开矿依托找矿相互依存、勘查技术和勘查资本有机结合为主线,使参与方各负其责、协调运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成为“利益共同体”。因此,“泥河模式”是对传统找矿机制的创新。
二是快速突破的示范作用。泥河找矿从发现到提交报告只用了3年时间,其间开动了19台钻机,施工70多个钻孔,完成近8万米钻探工作量。而泥河相邻地区的罗河大型磁铁矿床,其找矿周期长达18年之久。按照地质勘查的常规,一个大型矿床从预查到勘探,慢则十年,快也要五六年。相比之下,“泥河模式”的速度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惊人的。这无疑为快速夯实我国资源保障基础起到了很有说服力的示范作用。
三是成果保证的示范作用。“泥河模式”的物质成果主要是提交了一个大型磁铁矿床,查明铁矿资源储量为1.8亿吨,其中勘探储量为3488万吨,平均品位为32.36%,占资源储量总量的18.98%;详查储量为7405万吨,平均品位为29.74%,占资源储量总量的40.29%。此外,还提交了一个特大型硫铁矿床和一个中型硬石膏矿床,其资源储量分别为1.39亿吨和1340万吨;提交伴生铜7.88万吨、伴生铅锌11万吨。评估显示,这些成果的潜在综合经济价值近500亿元。此外,泥河找矿有力地证明了该地区在已知矿床深部和外围存在“第二成矿空间”。这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深部找矿快速突破乃至全国大中型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都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