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层出不穷的洋奶粉的出现,正悄然改变婴儿配方奶粉市场的布局。
“我们今年的销售依然很好,但却没有达到预期的高度。”日前,一洋奶粉巨头的负责人如此向记者透露自己“幸福的烦恼”。而本报记者向另几家洋奶粉公司咨询时,也得到了类似的答案。
“传统洋奶粉制造商的销售增速正在放缓。”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分析师宋亮告诉本报记者,“‘贴牌洋奶粉’以及‘代购’正在吞噬市场份额。”
据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仅仅在淘宝网上,各式号称“洋”的奶粉的品牌就超过了20种,产地大都位于欧洲以及澳洲两地。这还不包括诸多专业婴儿产品网站以及庞大的线下销售点的统计。
王丁棉告诉记者,“中国的婴幼儿市场比较恒定,每年固定有1500万-2000万的新生儿数量,新的竞争对手的进入,必然会造成一些公司市场份额的下降。”
宋亮认为,国内奶粉行业正在形成一个新的趋势,即“借道海外产品,回归国内市场”。最终,“新竞争对手的进入使得市场更具竞争性,在一定程度上能遏制这些外资品牌频繁涨价,让市场达到一个平衡”。
不过,王丁棉也对这一现象表示了自己的担忧。他认为,整个民族的下一代,全部押宝在洋奶粉上,这是错误的。“事实上,还是有一些不错的国产奶粉,尽管国内乳制品行业出现了一些事故,但只是发生在一些少数公司身上,公众需要多一些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