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医药公司、医疗器械公司,围绕着医院,还有什么样的商业机会被公司“盯上”?
实际上,作为医疗服务的最大供应者,考虑到降低运营成本等因素,国内不少医院正将临床服务以外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第三方来做,比如检验、影像业务,还有餐饮、保洁等后勤服务,这就是全球医疗领域典型的业务外包模式。
不过,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等专家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在利益驱动之下,国内医院却出现了“科室外包”或“科室出租”的“另类”外包形式。
这种卫生部明文规定禁止的做法,在国内遍地开花,成为医疗服务行业的“不定时炸弹”。
灰色的生意
将检验等辅助性业务外包,既符合商业逻辑,也依法依规,但科室外包就性质完全不同了。
北京市华卫律师事务所律师郑雪倩曾著文《对医院科室外包有关问题的思考》,指出医院科室外包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科室外包”,另一种是“出租科室”。
所谓科室外包或出租科室是指,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医疗机构,通过签订合同或协议的形式,将其内部的某一个或某一些科室交由一定的租赁或承包主体以医疗机构的名义进行经营的行为,至于承包的主体是法人、自然人还是其他组织,以及承包的主体是否具有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或规章所规定的必备的相关证件,医疗机构则不问。
科室外包和出租科室虽无本质的区别,但还是存在微妙的差别:在“出租科室”这种表现形式中,医院会收取一定的房租后再与承包人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成,作为出租方的医疗机构,通常只是向承租方提供经营场所及科室名称,且此经营场所通常在出租方的诊疗大楼或门诊大楼之内。
而在“外包科室”这种表现形式中,承包人每月向医院缴纳一定的费用,除此之外所有的收入全归承包人,与出租科室相同,在科室外包中,发包方也会向承包方提供一定的经营场所,但在科室外包这种经营行为中,有时医疗机构也会将其原有科室中的人员、设备等一并由承包人管理。
科室外包或出租科室之所以在实践之中屡禁不止,郑雪倩认为主要有几大原因:第一,医院自身经营比较困难,资金短缺,为了筹措资金,将本院的科室出租或者外包出去,以得到一定的经济利益;第二,不同医院所属的专业相同的科室,一方的病源不足,而另一方的病源相对充足但医务人员和床位严重短缺,在此种情形下,有可能会出现科室外包或出租科室的情形。第三,不排除医疗机构个别领导为了私人利益,而将本医疗机构的科室进行外包或者出租。
最重要的是,“科室外包”不符合目前我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医疗法律规定,成为监管部门历年整治的重点。
潜在隐患
近日,据媒体报道,昆明市某医院涉嫌科室外包,将进价3元的药品通过外包合作方卖到了137元,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将医疗行业科室外包的潜在隐患再次公之于众。
“国外没有科室外包这个模式,这是中国特色。”谈起科室外包,庄一强有点无奈。
以整形外科、医学美容为例,由于公立医院定位于基础性医疗服务,而整形科室却是特殊需求项目,不在公立医院服务范畴,且大部分整形美容项目不在医保报销之列,因此公立医院的整形美容科面临萎缩,但民营整形美容机构却遍地开花。
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会长李世荣告诉本报,医学美容行业的产值目前已经达到3000亿元,每年的增长速度在40%以上。而目前全国大概有70%的公立医院整形外科涉及到科室外包,与公立医院整体垄断医疗市场相反,民营医疗在整形美容领域掌控了半壁江山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