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工信部新规划,主要是改变工业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式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
笔者了解到,工信部制定的“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已经进入会签阶段。接近工信部的人士指出,该规划即将于近期下发。该规划作为工信部的总体规划,主要内容是要改变工业粗放型发展方式,迈向集约式发展,大幅提高产品附加值。
该规划提出要严控落后产能无限扩张,实施资源减量化利用,同时大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将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结合起来。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将出
据了解,工信部制定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作为该部门的总体规划,目前已经进入部委会签阶段,很快将要下发。其核心是适应“十二五”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等时机,适应各族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特别是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
在上述总体规划的统领下,工信部还制定了7个专项规划,40多个行业规划。在上述总规划下发后,其余的规划经过专家讨论修改后,也将逐步通过下发。
此前3月5日,两会期间讨论通过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下五年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这包括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工信部的一位人士指出,制定上述规划,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工业企业大而不强。比如中国水泥产量占到全球的一半。2010年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以19995.8百万美元营业收入和313.2百万美元利润,位世界五百强第484位。
但是,“这主要依赖于以美元计价的方法,如果用人民币来计算,实际上并未有这么多的收入增长。”一位工信部人士说。
同样以钢铁工业为例,2010年中国粗钢产量为6亿吨以上。但是行业销售收入利润,已经从2004年的8.1%,下降到2010年的2.57%。工信部原材料司巡视员贾银松对此指出,“这意味着,上述行业利润水平,甚至赶不上目前3.5%的银行基准存款利率。”
为此,工信部目前制定了工业转型升级的7大任务。即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加快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能力。
笔者获悉,上述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将力求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提高大型企业兼并重组的力度,对于落后产能实施等量置换的政策,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和新材料替代,防止落后产能无限扩张。
要达到上述目标,工信部将把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结合起来,大幅提高节能技术标准,完善行业管理体系,落实产业调控政策。
对此中国水泥协会秘书长孔祥忠告诉笔者,十二五期间,预计水泥产业的行业标准要进一步提高,像新型干法水泥的比例可能要达到95%以上,比目前的80%以上的比例进一步提升。而产业集中度也要上升。十一五末前10名企业水泥产业集中度在26%左右,从现在看到十二五末,只提高到30%,显然标准太低。
“十二五不可能有像4万亿投资拉动更多的钢铁消费那样的好时期,钢铁工业将进入产量低速增长,品种质量结构优化,节能减排成效更加限制的新阶段。”李世俊说。
工信部原材料司巡视员贾银松鼓励企业开发新的高附加值产品,比如防腐蚀的油轮钢板,这可以提升中国的造船水平,增加油轮订单。
工信部推进产业转移年底前编制完成指导目录
2011年7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在成都召开了产业转移指导目录编制工作座谈会。会议就编制“产业布局和产业转移指导目录”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深入说明,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来自东、中、西部10个省(区、市)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产业政策司司长郑立新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部领导十分重视产业转移工作。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以来,李毅中老部长、苗圩部长以及朱宏任总工程师多次对产业转移工作进行批示,要求总结地方在推进产业转移方面的经验,积极搭建平台,推进产业转移工作。产业司积极落实部领导要求,并于今年6月中旬与新疆共同主办了“中国新疆2011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对接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郑立新强调,“转方式、调结构”是“十二五”时期工业和信息化系统面临的中心任务之一,产业政策工作必须围绕这个任务,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推动产业转移是实现布局优化最有效、最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途径。产业转移用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既不会新增产能,还能在转移中实现技术升级,在转移中实现布局优化,是产业政策司下一阶段推进结构调整的重点工作之一。
会议阐述了编制产业布局和产业转移指导目录的目的和意义。随着我国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将不仅限于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更主要是提高行业集中度,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和布局,推进各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所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就不能仅仅参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而应该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及其他区域规划,制定出台一个体现区域差别的指导文本,明确各个地区的主导产业和方向,确定哪些行业可以在哪些地区发展,可以向哪些地区转移,这正是编制“指导目录”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指导目录”是产业政策司组织开展的第一个综合性、全局性的产业政策文件,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要保证其科学性和权威性,要与投资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等形成合力,保证政策落到实处。
会议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视,全力投入。各地要认识到编制“指导目录”工作意义重大,时间紧迫,要倒排工期,动员更多的力量参与这项工作。二是要实事求是,全面翔实。各地在工作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处理好重点和全面的关系。要根据产业发展的规律,结合本地区的产业基础,分析接续产业发展优势,如实提出本地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准确定位哪些产业需要转移出去,准确定位各类园区的主导产业。三是要组织论证,科学合理。各地提供的材料要经过充分的论证,强化目录对本地区产业发展的指导性。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严格执行论证程序,保证材料组织工作的科学性。四是要交流沟通,按时完成。各地要进一步加强交流沟通,互通有无。产业司要深入各地调研,及时协调解决问题。要通过上下齐心努力,确保工作在年底前完成。
行业利润低于存款利率高层建会商机制谋钢铁业脱困
外有高价进口铁矿石等带来的压力,内有限电限产以及汽车限购等政策的影响,今年以来,中国钢铁行业在微利中举步维艰。为了给全行业解困,工信部和中钢协决定建立会商机制。
会商机制每季度一次
笔者昨日获悉,为加强行业管理部门与协会间的交流合作,完善钢铁行业管理,日前,工信部原材料司和中国钢铁协会召开会议,研究建立会商机制。
据悉,在会上,工信部与中钢协针对行业关心的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铁矿石保障体系、钢铁产能状况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会议决定建立每季度一次的钢铁行业会商机制。会商机制将设定日常联络制度和定期会商制度,重点在行业运行、价格、政策研究等方面互通信息,在钢铁行业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笔者,目前,钢铁行业发展面临较大问题,在此时搭建会商机制非常有必要。
钢铁行业内忧外患
今年以来,包括汽车限购政策、矿价居高不下、夏季电荒促使频繁限电等各种因素,导致钢铁行业利润率已经低于一年期存款利率。而业内普遍预测,下半年,钢铁业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艰难的市场环境和微薄的利润,已经让不少钢材贸易商、销售商选择逃离。
在所有困境中,疯涨的进口矿价绝对算是钢铁行业的老大难问题。数据显示,上周开始63.5%印度粉矿外盘报价已经超过180美元/吨,再度创下近3个月新高。此外,包括三大矿山在内的国外矿商都开始紧缩供货,并且用频繁的矿石招标来“哄抬”矿价,进口铁矿石价格还有望上涨。
更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于近日宣布,澳洲政府计划于明年7月1日开始,对该国的矿产、能源、交通等行业500家大型企业碳排放征税,价格为每吨23澳元(约合160元人民币),征收价格每年按2.5%的幅度增长。这一计划不仅将使澳洲能源企业面临高昂的税负压力,也让全球最大铁矿石买家中国感到危机。“这一政策从长远看,对中国钢铁行业影响很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钢企负责人表示。
政府将更及时了解行业动向
事实上,几天前,英国钢铁资讯公司麦普斯发布一份调查称,中国去年钢产量为6.72亿吨,相当于世界总产量的近一半,而不是中国公布的6.27亿吨。该公司称中国低报钢产量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因生产技术水平低或污染严重而被关停的钢厂,为满足地方需求仍在开工。“其实,英国的质疑并不准确,但中国所报数据与实际数据也确实有所差异,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层管理部门对行业状况的不了解。”一位行业专家说。
“要解决钢铁行业面临的种种问题,中国应建立国内铁矿石保障机制,出台铁矿石指数,实行铁矿石战略储备,还有控制钢产量等,而这些都需要政府部门参与。未来,会商机制形成后,有助于政府更及时了解行业动向,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认为。